12月7日,在新加坡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煌孝集团(Hong How Group)主席张东孝先生(Daniel Teo)举办了个人自传《商业艺术同荣 – 张东孝回忆录》新书发布会。
这本回忆录由张东孝口述,新加坡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与林孝胜联合编著而成,通过记录张东孝家族的重大事件,讲述了这位第二代房地产开发商家族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追溯其家族企业同荣集团(Tong Eng Group)繁荣传承、崛起发展的同时,也显示了张东孝家族代代相承的价值观。
张东孝先生是新加坡知名房地产发展商同荣集团(Tong Eng Group)的现任董事,以及煌孝集团(Hong How Group)主席兼董事经理。他的一生,与“建筑”二字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外曾祖父林路(Lim Loh),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坡建筑业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外曾祖父当年承建的多处地产,现今已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物,如维多利亚纪念堂、旧国会大厦、良木园酒店等。
回忆录书名含有”同荣”,与张东孝家族的产业“同荣大厦”(Tong Eng Building)同名。坐落在金融区的同荣大厦,是丝丝街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张东孝的父亲张泰煌老先生和哥哥在上世纪50代前创办的同荣兄弟集团(Tong Eng Brothers)所在地。当年他们从电镀锡板生意,生产啤酒瓶盖,开创了同荣历史。
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同荣及煌孝集团的地产投资已经扩展至澳洲、马来西亚、中国、德国、英国、西班牙以及瑞典。其他业务还包括在新加坡圣约翰岛岸外的养鱼场、跟友人在南非开普敦投资酿酒厂、在西班牙巴塞罗纳设立水族馆等。
在张东孝的带领下,经他领导的家族地产业务,开发出不少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马里士他大厦(Balestier Building), 同荣大厦,万绿园公寓(Green Meadows), 万锋工业园(Vanguard), 实荣商业大厦(Serangoon Plaza)等等。因为在地产界的成功,他成功四届获选担任新加坡产业商公会(REDAS)会长。
除了是成功的地产商,张东孝也是知名慈善家、艺术家、收藏家;他改造优质旧建筑、集邮、收藏艺术品,开设自己的美术馆,彰显了艺术投资的天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张东孝早期投资的卫特林与张画廊(Wetterling Teo Gallery),现在已成为新加坡领先的画廊之一。2009年,他砸下250万重金发展租期不到10年的旧建筑,把其中一个单位改造成非盈利性质的艺术画廊——The Private Museum,目的就是让大众更多接触艺术,享受艺术。不久前,他们终于为这间公益画廊又找到一个新馆址。
关于商业和艺术的关系,张老先生在受访时笑称:“商业和艺术放在一起,乍一看给人一种‘对抗’的效果。但仔细想想,艺术是一种长期投资,有眼光的商人所收藏的艺术品,在未来的回报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常人以为,名人写传记通常是为了记录当事人的光辉事迹。自传编者、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先生(Kua Bak Lim) 表示,这本回忆录撰写,编者更多是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平实的语言去记录、表达和传递张东孝及其家族的事迹。
这本回忆录,从构思、筹备、到最后成文,历时将近两三年之久,内容贯穿着张东孝先生持之以恒的商业理念——艺术与商业共存且共同发展、实现繁荣。谈到主人公特点,柯木林先生说,“张东孝先生出身优渥,在当年可谓是标准的‘富二代’。正因为家族代代相传的美好品德,使他秉持着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性格,他的人生才得以谱写出‘商业与艺术同荣’的故事。”
华文教育是华族家庭传递价值观的重要纽带
《商业艺术同荣 – 张东孝回忆录》 以华文语言出版,而张东孝却是地道地“喝洋墨水”接受西方教育的才俊。他直言,华语不仅是他家族的重要沟通语言,也是家族价值观的传递媒介。
1961年,张东孝到澳洲就读高中,后在澳洲攻读建筑系,之后留在澳洲的建筑公司工作。10年后,直到1971年,他才回到新加坡进入父亲张泰煌创立的房地产企业——同荣集团(Tong Eng Group)。从此,张东孝开启了“商业与艺术同荣”的事业之路。
这本自传,也饱含着张东孝感谢父亲重视教育和对自己的影响。父亲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英文不济。他寄望下一代学好英文,但同时又要求子女有良好的华文基础。当从朋友那里听说公教中学(Catholic High School) 是中英并重,他建议儿子去申请,果不然张东孝被公教中学被录取了。
加入父亲的公司后,父亲让他从基层工作开始,也教他做生意的传统方法。最初几年,他不仅要学会打算盘,还需要学会以中文记账。现年78岁的张东孝先生,使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分享,非常流畅。
张东孝伉俪婚姻走过50年,太太吴素琴的家族中,其父母也是相当重视华文教育的家长,同时希望孩子们也对艺术活动感兴趣。家庭生活中,张东孝喜欢讲英文,太太则喜欢讲华语,以华文名字称呼他。
领导力以德服人,生命力老当益壮
由于疫情原因,出席新书发布的人数有限,不过整场活动轻松不失庄重。发布会的场地选在由其外曾祖父林路在上世纪承建的旧国会大厦,旧建筑里延续了新故事,意义可谓深远。
出席 《商业艺术同荣 – 张东孝回忆录》发布会的嘉宾,不仅有张东孝家族世交挚友,更多的是来自新加坡社团机构,非盈利团体,协会组织,大学教育,商界,媒体等行业的佼佼者和优秀代表。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前主席陈奕福,也是现任南安会馆会长。他提到当年在负责修缮凤山寺时,遇到资金筹措的挑战。张东孝得知后主动联系他,从旁协助。牵动张东孝的,不仅是因为凤山寺是外曾祖父在1909年主导迁建,更因为他对古建筑爱护心切,保留文化遗产的情怀。
张东孝融入社团回馈社会,包括担任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荣誉主席,吾庐俱乐部副主席职务等。新加坡吾庐俱乐部主席陈庆力置评,张东孝低调谦和,然而他优先为会员考虑,而不计个人得失,以德服人是构建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该回忆录的责任编辑,也是新加坡作家协会会员的唐正明小姐分享了自传内容,也简短分享了认识张东孝先生的经历。因为同样关注养老事业,在2013年SMU的一次座谈会上,她认识了张东孝先生。自那以后,她和张先生、张太太慢慢熟悉起来,和夫妇俩成为“忘年交”。她说,张先生待人诚恳,为人友善。每一位认识张先生伉俪的朋友,都会被他们的善良正直、热心助人所折服。本书更是带给海外华人对身份的思考与认同:商业艺术皆同荣,此心安处是吾乡。
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先生参加了新书发布仪式。这位历史学家在序言中提到,在现代新加坡200年的发展历程中,林,张家族的六代子孙,就跨越了三分之二的历史。张东孝出生于1943年, 年长的王赓武教授则目睹了张东孝这一代人,如何勤勉努力,抓紧转瞬而逝的机会,使得国家的发展能够超越预期。此外,他非常欣赏张东孝先生对保留新加坡老建筑物的热诚和努力,而张先生关注的新加坡社区老化问题,一直在谋求兴建更多养老住宅。以应付时代需求,他的视野正是新加坡需要的。
2016年,时代财智曾采访过张东孝先生,并撰文《张东孝:大象无形》。大象是他的小名,也是儿时外祖母给他的乳名。以“大象”自喻,他希望为新加坡创造和珍藏的财富存无价于有价,寓无形于有形。在张东孝先生眼里,他热爱并奉献一生的建筑地产事业,不仅是有价的商业,更是无价的艺术。
《商业艺术同荣 – 张东孝回忆录》 涵盖共九章,近10万字,100多张插图,全彩图文并茂,获原《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马凯硕教授等知名学者推荐阅读。书籍已在发售中,欢迎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