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新加坡)新加坡民航局(CAAS)计划开发全球首个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Unmanned Aircraf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简称UTMS),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无人机的监管和用户体验。这套系统将为无人机使用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注册、申请飞行执照和活动许可等功能,同时让监管机构能够通过统一平台高效评估申请,简化流程并降低管理成本。
星期四(12月12日)新加坡民航局发布招标公告,邀请具备UTMS、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经验的公司参与竞标。据悉,这套UTMS将整合目前分散的多个管理系统,成为一站式的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
新加坡现有的无人机管理涉及五个不同的数码系统,申请人需多次重复输入和转移数据,而相关审批需多个政府机构共同完成,包括新加坡民航局、新加坡警察部队、新加坡空军部队、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公用事业局,以及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新系统的推出,将显著提高审批效率,让各机构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共享信息,实时交换空域分配和禁飞区限制等关键数据。
这套新系统不仅简化了无人机使用者的操作流程,还通过提供实时动态信息,为监管机构提升了执法效率。政府部门将能够通过系统更快速地识别未注册或违规的无人机,实时展开执法行动。此外,系统收集的运营数据还可帮助识别低风险飞行区域,缩短审批时间,特别是在简单许可的申请场景中,审批时间预计将大幅减少。新加坡民航局局长韩国元指出,新系统将通过科技手段加强监管能力,减轻管理负担,同时推动无人机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正在调整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限制,以进一步释放商业潜力。新加坡交通部长徐芳达透露,自2025年1月底起,商用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限制将从目前的200英尺(约61米)提高至400英尺(约122米),为运营者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行业内对此高度关注,许多业者认为这一调整将显著提升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以专注航拍服务的Skyrig Media为例,其执行董事陈文斌表示,公司八成业务需要在200至400英尺的高度完成。新规生效后,这部分业务可以在平日安排,无需集中在周末进行,这将为公司节省约30%的运营成本。
这一高度调整对建筑检查行业也意义重大。根据新加坡建设局规定,楼龄20年以上且超过13米高的建筑,每七年需进行一次外墙检查。无人机的高效作业能力使这一流程得以优化,而飞行高度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强无人机在高层建筑检查中的作用。利用无人机进行外墙检验服务的公司Flare Dynamics联合创办人卢玟升表示,高度限制的放宽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周末加班的需要,为客户节省额外费用。类似的调整还将有助于提升从事空中监测和高角度摄影等行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无人机监管并提升公共安全,新加坡民航局宣布从2025年12月1日起,所有重量超过250克的无人机必须配备广播远程识别系统(Broadcast Remote Identification,简称B-RID)。B-RID系统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时传输无人机的身份和位置信息,为监管机构提供更透明的数据支持。
对于尚未配备该系统的无人机,符合条件的用户可在2025年第一季度免费申请民航局提供的安装服务。这项新规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在早前的公众咨询中有超过230份反馈意见,其中大多数民众对该系统表示认可。民航局也根据建议,允许同一套B-RID系统用于多架已注册无人机,以进一步简化用户的合规流程。
国际上,新加坡的无人机管理策略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比如,中国、澳大利亚和英国都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限制为400英尺(约122米),但这一限制通常适用于所有使用者。而新加坡在平衡效率与安全之间采取了更谨慎的策略,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放宽高度限制。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学副教授陈思沅认为,这样的调整既能提升行业效率,又能确保飞行安全,尤其是对于技术成熟且安全记录良好的业者,未来或可考虑进一步优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