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人生意义

老年的人生意义

8527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块拼图,开始的时候,它杂乱无章,你看不出这是一幅完整的图画。老了以后,拼图的最后一块落下,这幅图景的整个含义才显现出来。

老年人

年轻时经历、看似无意义的一切,都在这整幅的人生图画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义。比如叛逆的那段经历,是为了得到教训;失恋的那段,是为了懂得爱情;迷茫的那段,是为了等待机会。
就像一个画家为画作添上最后一笔,一个作家为书本划上最后一个句号,人生就是你的作品。只有在年轻的时候用心经营这个作品,老了以后才会对这个作品满意,并怀着满足的心态欣赏它。

老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个阶段。从一头青丝到满头华发,走过漫长而短暂的人生苦旅。人到老年之后,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余生,是每一个老年人面临的问题。由于人生几十年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并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走到工作岗位尽头的老人,面对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和突然多出来的大量闲暇时间,如缺乏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就会产生失落感。

很多老人除了担心经济收入和健康状况外,更害怕晚年精神生活的单调寂寞,怕成为家庭的包袱和社会的负担。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怎样寻求一种新的生活内容,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采访了现年93岁的郑毓瑜老先生。

郑

郑毓瑜1921年生于福建省德化县,三岁随父母到马来西亚,1932-1935年就读柔佛州振林山明德小学,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935年7月来到新加坡就读南洋华侨中学。抗战结束后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启明学校和英华学校执教。后到新加坡,曾在光华学校和政府基理末英文学校执教和建屋发展局任职财政。
郑先生在1973年退休后便开始担任义工,和友人组织发起人民协会退休人士会并担任义务财政,后在马林百烈老人中心担任义务财政兼旅游观光组主席。1990年开始担任母校马来西亚柔佛州振林山明德学校校友会顾问。2012年,适逢郑先生的母校明德华小80年校庆和新校舍大楼落成之喜,郑先生捐出80多件具有历史价值的个人收藏品给学校的“历史走廊”。为纪念他的精神,“历史走廊”的课室被命名为“郑毓瑜室”。
笔者到达郑先生在淡宾尼的寓所时,他正在房间里读报纸。郑老在2008年在家跌倒后,曾住院半年,出院后行动不便,需要坐在轮椅上,现与二女儿住在一起。虽已年迈,但仍健旺,说话清晰,思路清楚,还能提笔写得一手好字。虽然行动不便,他每天仍然过着有规律的生活,看看报纸,听听音乐,整理一下过去的资料。
郑先生说,他每天有计划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牢牢把握住今天,既没有对未来的不安,也没有过去留下的负担,用一种“莫道夕阳晚,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积极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2010年89岁时开始整理一生收藏的照片和资料,写成一本回忆录–《难忘的回忆》,叙述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和故事。
如果把人生看成自己的作品的话,那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退休以后开始关心社会,积极而理性地参与一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更能体验到老年的人生价值。郑敏毓先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他的这一观点。

重视教育 善于理财

居住在后港(Hougang)五房式的刘碧莎太太,1925年出生于菲律宾,88岁。刘太太是在18年前,将经营近30年的“星马提炼药公司”转手他人。虽然是退休了,可是她一下子闲不下来。在中成药行业累计的知识和商业眼光,她过后又从加拿大进口代理“肥仔水”,不过这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打发时间。
刘太太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总是说,她很满足现在的一切。她的丈夫在24年前去世了,但是让她最宽慰的是孩子们都非常有出息。她在年轻时可谓经历过不少磨炼。当时,丈夫一人独守新加坡的生意,她带着孩子前往英国接受教育。她的管理才能在做“陪读妈妈”时就显露出来。本来她去法国帮忙朋友打理酒店生意,结果老板非常信任赏识,一再挽留她。孩子要在英国读书,她还是谢绝了。
现在,陪伴刘太太的是她的缅甸女佣。她有四男二女,目前儿子分别在英国和香港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商业和事业。严格的家教,让这个家族兴旺。二儿子即使远在英国,每半年也要放下手中生意,专程飞来新加坡陪妈妈一个星期。刘太太指着墙上的全家福说,她已有18个孙子,15个曾孙。孙子学业优秀,工作都在大机构。
要享受幸福的晚年,刘太太认为对下一代的教育很重要,她也分享了自己的理财观。她认为,应该用的钱就得用,不需要开销的就要省。比如,天气好的时候,她会选择乘坐巴士出门;如果是下雨天,她就会乘坐德士。
刘太太关心时事,闲暇时也看看股票。她认为,有钱不要存在银行里,要进行适当投资。刘老太太很看好地产的投资,因为人口在增加,土地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她个人倾向于购买地产住宅进行投资,邻国马来西亚是不错的选择。

生命从80岁开始

中国作家冰心说:“生命从80岁开始。”杨绛女士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在书中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老年人

据统计,1987一1989年三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平均年龄为63.26岁。这表明人类智力高峰在年龄跨度上产生大幅度后移,60岁的人仍有机会做出重要贡献。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82岁时写了小说《我不能沉默》。意大利雕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88岁时设计了圣马丽大教堂。德国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81岁写完了巨著《浮士德》。英国剧作家萧伯纳69岁才获得诺贝尔奖。
在台湾,有一位被誉为“青春老超人”的赵慕鹤,40岁当学校工友,75岁当背包客畅游英德法等国,93岁到医院做两年志工,95岁考上研究生,98岁拿到硕士毕业,100岁他的书法被大英图书馆收藏,101岁在香港办书法展,并且成为畅销书作者。活着就要创造奇迹!
“人生意义何在?”完整感和完成感,就是人生的意义。
老年是人生最成熟的季节。人到老年,更能客观地审视社会,审视自己,通过与命运和疾病的斗争,达到一种看破世情,超然物外的洒脱和释然。郑先生在1984年63岁时患上糖尿病,头部曾给铁梯撞到,每晚需要服食安眠药才能睡眠。他85岁遭受丧妻之痛,两年后在家摔倒,又因糖尿病引起的左腿血管血液不通动手术住院半年。现在他每个礼拜需要到医院做物理治疗。但在郑先生身上,看不到因病痛的折磨而产生的对人生无望的悲哀和无奈,而是经历了风雨人生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成熟与辉煌, 度过了生命春夏后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在他身上体现出尽性知命的人格魅力,守柔知足的智慧,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泰然心态。“老虽老,是个宝。”
感受不老人生,就是要笑口常开面对老,并善于自我调整,使自己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生活充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珍爱生命的夕阳,品尝人生的乐趣。
“老年,生命田园的一季风景,人生旅途的一段行程,心灵翱翔的一片天空。”(《时代财智》刊)

 

文:霍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