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绿”营销

“漂绿”营销

9810

全世界范围的“绿色消费”大行其道,环境保护也从单纯的社会效益混合了经济收益。企业界意识到,绿色产品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和竞争力;政府也意识到,这是政绩和选票。打低碳牌已成为某些企业“不能说的公关秘密”。
这些企业的“随机应变”令人“佩服”,即便骨子里透着“高碳、高污染”的硫磺味,也要披上“低碳、绿色”的马甲。
例如,“石头纸”的厂商声称,这种纸的生产过程不用植物纤维、不破坏森林,实乃环保佳品。真相是,“石头纸”只是高填充塑料薄膜的一次华丽变身,难怪“用不着砍树”。
这种行为,最早被纽约环保主义者杰·韦斯特维尔特(Jay Westerveld)概括为“漂绿”(Greenwash),即企业投入可观的金钱或时间在以环保为名的形象传播上,而非将资源投注在实际的环保实务中。
在酒店里,每个房间都摆放标识牌,鼓励毛巾重复使用以“保护环境”。韦斯特维尔特指出,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机构并未采取任何节能措施,有证据表明,上述行为也未带来任何支出下降,而酒店采取这一“绿色行动”的实际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利润。
资本市场的物欲贪婪,企业的逐利本性,渐渐舍弃了真诚——这个本应是人类对待地球、对待“低碳”,“环保”最基本的态度。美国著名环境营销专家Scot Case所言:“当‘漂绿’铺天盖地之时,必须让企业和公众意识到,不能诚实面对我们所谓的环保行动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我们将永远不能提高环保水平。”

漂绿的原罪

对于一家食品企业而言,良心是其立身之本。老牌食品公司,雀巢(Nestle )集团下属的波兰泉矿泉水公司(Poland Springs)就曾遭到舆论批评,称其推出的“生态友好型塑料水瓶”属于“漂绿”行为。
该水瓶的瓶身的包装画面展现了缅因州茂密松林中的原始冰川,暗示自然、健康;“生态友好型标签”令消费者认为这些瓶装水是环保产品。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却调侃道,波兰泉生态友好型水瓶的历史可以从恐龙的死亡开始。几百万年之后,恐龙的遗体变成石油,被勘探者运往美国新泽西州的精炼厂,在浓浓的化学烟雾中,制造成波兰泉生态友好型塑料水瓶,再灌入和纽约自来水差不多清洁的矿泉水销售出去。一人饮用波兰泉矿泉水后将瓶丢弃,在其去世后400年,塑料水瓶才能完全分解掉。尽管比普通水瓶减少使用30%的塑料,但这并没有改变塑料危害环境的现实。
该委员会指出:“强调产品本身减少使用污染材质,却回避了生产过程的污染以及使用后的污染,这是‘隐瞒弊端罪’。”
此外,“漂绿”企业还在面对其他五项罪责的指控,比如,“举证不足罪”,产品缺乏有效认证或证据,如节能灯的性能缺少专业认证;“大话连篇罪”,尤其是虚假生成获得环保认证的行为;“含糊不清罪”,有产品号称100%使用天然品,但许多自然生成的物质,如砷和甲醛是有毒的;“混淆视听罪”,如杀虫剂宣称“不含氯氟烃”,其实这种物质早已被禁用;“避重就轻罪”,如某碳酸饮料企业斥巨资建立绿色工厂,但碳酸饮料本身就是高碳产物。

没有赢家的漂绿

“漂绿”也蔓延到房地产市场。不少地产商以“打造绿色建筑”为使命,一位地产专业研究机构研究员揭露,开发商对低碳的呼声较高,行动较少。因为有低碳才能卖高价,“漂绿”才有营销噱头。
“卖高价以盈厚利”,只是企业“漂绿”的动机之一。绿色和平组织将企业“漂绿”动机归结为四点:转移公众注意力,减小对自己的社会压力;劝服批评者,‘我们是善意的’;增加盈利,扩大市场份额,挫败竞争对手;通过‘漂绿’来吸引更多投资,特别是那些关注社会责任和道德公平的投资机构。
不可忽略的是,越来越多的公众宣传和优秀案例促使人类达成了一个重大的共识:企业必须摒弃过去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消费者将青睐更具环保效益的产品。
这意味着,低碳经济是一个带有道德价值的消费观。尽管企业可能通过“漂绿”,将自己包装成低碳先锋,也可能通过推销绿色产品获得短期口碑和盈利,但在这个极易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媒介找出真相的时代,一旦谎言被戳穿,企业的品牌形象必遭重创,消费者会对这个品牌失去忠诚,甚至进行抵制。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以及主要竞争对手顺势而上的攻击。 (《时代财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