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和“中国梦”

外国人和“中国梦”

7806
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任后,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第一个星期,经常引用一个新兴的词“中国梦”来强调繁荣、幸福和重振民族精神。毫无疑问,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已成为中国国家言论的主题。

外国人与中国梦

中国城市中,外国人随处可见:贸易商、批发商、学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引力的中心和人才磁场。外国人已被认为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民族自豪感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过分强调以文化为基础的“共同目标”则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在中国战胜几个世纪的外国列强入侵和屈辱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后,这些在中国的外国人将起什么作用?

经历不平凡道路的超级大国

现在,中国不仅一个全球经济引力的中心,也成为一个吸引人才的磁场。回顾历史上的强国,那些伟大的帝国都能具备多元民族化和种族包容的特性,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开创共同成功之路。

然而,谈到中国的民族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历史路程发展并不顺利。二千年前,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吸纳了中亚僧人和传教士。13世纪,丝绸之路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元朝忽必烈的朝代任职17年,那时还是一个闭关自守的中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建造长城,也历经多次重建来抵御蒙古人的入侵。19世纪鸦片战争,英国联合欧洲其他国家入侵中国并对清政府的盘剥,当时的清政府不得不联合地方实力派统一起来对付“洋鬼子”。

中国不断遭受外国侵略,尤其是二战期间对日抗战,再经历国共内战后,独立后的新政府迅速进行了领土整合过程。西方的扩张导致了中国不同种族的和解,创建了今天这个以汉族人为主,还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独立解放后的中国,国家大部仍然处于闭关紧锁的状态,香港和澳门分别由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管理。正是邓小平让中国走上看似不可逆转的全球化道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成千上万的外国投资者和管理者前来办工厂,利用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储备。

外资在中国的制造业外包带来了国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知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度依赖贸易的国家,开放已不再是一个选项。

人们现在比以往更容易访问并居住在中国,但外国人认为自己能在中国呆很长时间吗?他们会变得“中国化”吗?

 


就像迪拜和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引发当地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也抱怨,不断增加的外来人造成当地街道拥挤和犯罪率不断上升。


外国人给当地带来冲击

美国一向被视为移民梦想的乐园,但现在它也成了向世界输出移民的一个来源,尤其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超过600万的美国人现在居住在国外,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他们的年龄从18到24岁、计划移居到国外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2007年的12%上升至40%。

越来越多的年轻美国人出现在中国,生活简朴,学习汉语,寻找工作,不辞辛苦游历亚洲。在去年北京清华大学的一个讲座上,听说许多西方人放弃了美国和欧洲就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只为了得到一个中国双语硕士——以保证得到夏季实习机会,或者为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工作的宝贵机会。其中,有不少年轻的西方人来到中国后就没打算回去。

从香港、上海和重庆的高管,到北京的外交官和知识分子,中国俨然已成为学者、记者、企业家驻足准备打持久战的地方。一个长期在中国居住的加拿大政治哲学家丹淡宁(Daniel A. Bell)能够以流利的普通话为知识精英和党内精英举办讲座,他指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人才家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到达这里,极其渴望要了解中国文化,但不要期望他们将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无论外国人的中文学得多么好,他们也不能像在美国的许多移民那样,仅仅在一代人时间就溶解自己的原始文化特质。或许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如果一个人永远无法真正成为“中国人”,那么在中国始终都是“舶来品”。

毫无疑问,中国人逃离自己国家的事件引人注目,从持不同政见者的盲人陈光诚,到那些将现金转移到国外的超级中国富豪们。甚至,一些原本计划将个人事业寄托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卷铺盖走人,理由是空气污染,缺乏新闻自由,和讲实话受恫吓等。

那些担忧中国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司,现在不会将其最敏感的研发业务放在中国。但即使如此,在中国的外国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一百万,且在继续增加。

他们的出现引发了包容和仇外、福利和慷慨,民主和言论自由等方面的争论。就像迪拜和新加坡的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他们的增加也引发了当地人的抱怨。中国的老百姓也抱怨,不断增加的外地人和外国移民造成当地街道拥挤和犯罪率不断上升。在他们的意识里,外来人是那些低技能工作者,比如捡垃圾者和洗衣工。但是,在中国的外国人,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更有效率地赶超世界其他国家。

每年,超过20万中东人前往上海以西200英里的义乌批发市场,采购商品然后转售到整个阿拉伯世界。在义务巨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世博大厅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中国制造”产品。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个城市现在是新丝绸之路的一个主要枢纽。

在价值链更高端,北京和上海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国人也感谢外国人在国家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像一个为美国大学工作的北京本地人所说那样,“我们钦佩外国人,因为他们代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

 

“中国梦”亟待人才

中国已把招募全球“最佳和最聪明”人才上升为一项官方政策,不仅仅面向“海龟”(海归),他们其中超过50万人已在国外学成归国,现在占据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公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城市,十多年前政府官员的工作是“招商引资”,现在已发展成“招才引智”。去年在苏州的“国际精英创业周”上,当地政府为吸引优秀创业项目,还连同私募(private equity)和创投(venture capital)为人才提供资金方案。

几乎各个地方城市都在用尽办法留下人才。最近,中国政府还推出了“绿卡”计划(也被称为“红卡”),给更多的外国人授予永久居留权。随着新一代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领导人在商界和政府中崛起,他们有头脑有抱负,敢于招募其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来中国,旨在保持对外国专业知识开放政策的连续性。

曾经在16和17世纪明清政府时期,中国欢迎耶稣会士来传播科学知识。如果商人、学者、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能帮助提高生产率、创新、供应链标准,或带来负担得起的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今天的中国同样欢迎他们。

对于把中国作为一个基地的外国人,获得居住权变得像中国人民币汇率一样:灵活并可转换。但与货币同样,这种自由化需要时间和精心管理。为了事业发达,他们不能只是学习中文的语言,他们还要接受某些中国的观点,比如更强调社会稳定而非快速政治改革。

中国也不希望外国人太本地化。据一位中国企业家说,“我们不会就因为西方人能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愿意看到他们在饭店和商场粗暴地讨价还价。这些都是中国的习惯,通常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但当外国人也入乡随俗这样做,我们对此非常讨厌。”

再过若干年,中国的外国人口增加也不会超过1%,只不过是14亿人中沧海一粟。和日本一样,在中国的外国人永远不会被认作当地人,即使他们接受当地习俗。如此一来,中国就不是一个熔炉,而更像一个沙拉拼盘,外国人只是其中的调味料。即使如此,外国人被认为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代财智》刊)

 

文:帕拉格·可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