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通货膨胀

挥之不去的通货膨胀

5330
新一轮全球性的量化宽松货币(monetary easing)政策浪潮正在展开,且规模空前,而带头阵的是全球三大发达经济体,欧洲,美国,日本。继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FED)分别推出OMT和QE3/QE4后,日本央行(BOJ)于2013年1月宣布新的无限期每月购买1450亿美元国债的计划。 此外,在新兴经济体方面,为应对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所必然带来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也将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胀

全球性量化宽松和资金流向

连续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在接近零的利率水平向经济体直接注入大量美元。超量的美元必然在全球寻找获利机会,以各种形式进入投资和盈利前景更佳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催生资产泡沫,推高物价水平策等。

超量美元一旦经由货币当局创生出来,必然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按照参与广义生产过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将经济体系细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故一般货币至少有三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和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另外,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单位,能够很迅速地流向国际市场。

较之流入实体经济,超发的货币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当大量货币流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时,就会出现金融产品和资产品价格膨胀的情况。金融深化程度加强必然带来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提高。

流向实体经济的货币参与真实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降低社会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并通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促进经济的增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货币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真实经济的发展。当超量货币流入实体经济时,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等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即通货膨胀。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前景感到悲观,导致经济社会的信用创造机制萎缩,大量资金无法贷出,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极少,银行体系只得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较为明显。

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在极短的时间内倍增,但同时银行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也基本上等额增加,流通中的现金规模变动极小。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美国经济已连续季度性复苏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对于美元,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超发货币向国际市场的流动。这种流向又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追逐大宗商品,主要为能源、贵金属和农产品等;另一种是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在分享这些国家高速增长之时,追逐这些国家货币升值以及息差扩大带来的收益。当大量美元流向有限的商品时,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暴涨;而当美元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时,就会给这些国家带来通胀,或者资产价格泡沫。

从美国经济当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实体经济依然低迷,失业率维持在8%及左右的高位,消费和投资需求严重不足,而通胀环比涨幅仅略高于零,大量超发货币流向实体经济的并不多。因此,普通意义上的通胀并不明显。美国房市至今没有走出低迷。

2013年的新数据显示,美国20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水平仍然比危机前的高点——2006年4月份低30%;泛滥的美元流入以房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也并不多。

因此,超量的美元一部分主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势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一部分注入股市刺激指数屡创新高,而另一部分则流向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基础货币较危机前增加了约1.14万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大约增加1万亿美元,与基础货币的增额相当,增加的基础货币中绝大部分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信贷需求没有恢复是决定大量货币在银行体系空转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市场上,S&P500(标准普尔)指数已于3月达到历史新高,超过2007年最高点。从国际市场看,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自2008年来涨幅迅速,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均为大量货币流向国际市场的佐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协会等机构公布的多份报告也都指出,亚洲等新兴市场正面临相当严峻的资本流入及通货膨胀的挑战。

短期而言,通胀性后果对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含义与影响是非常不同的。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伴随着经济衰退或脆弱的增长,当前的威胁是通缩,而非通胀,无论是商品性通胀还是资产性通胀。

例如,日本政府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的政策目标就明确为将通胀率由目前的负状态推高至2%;美联储则在其宣布QE4时指出超低利率将持续至通胀率回升至2.5%。因而通胀的反弹短期内对于发达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但对于新兴经济体情况不同。随着经济增长的反弹,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商品性通胀已经回升,且已达到或超过了合理或政府与公众所期望的水平,资产性通胀已成为一个很大的威胁。

新加坡的通胀原因虽然与新兴经济的输入性通胀略有不同,但是对经济发展的威胁一样严峻。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新加坡经济很容易受到全球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前,整体通胀率明显高出过去30年平均值的2%水平,今年2月的整体通胀率更是攀上了4.9%新高,这主要是因为住屋成本及高涨的汽车价格所导致的。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MAS)由于国家经济的性质,无法通过加息来控制通胀,而是以汇率(exchange rate)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以宽松货币政策来抑制高通胀,结果是新元升值对经济至关重要的出口贸易施压,而政府缩紧外劳政策更是雪上加霜。新加坡的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受到高劳动成本和高汇率的双重压力。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重申,2013年的全年通胀率预期为3.5-4.5%,这仍然是相当高的水平。

通胀环境下的投资选择

要抵御通胀,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资金流动不稳定的环境下,投资应以实体经济为主。 资本经济中资金的注入和撤离发生迅速,易导致金融市场较大的反应,不利于投资组合风险的控制。

房地产是防通胀的主要资产类型。有利的本地宏观环境、就业市场和工资变化、资本流入等,通常也会对本地房地产价格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持续低息环境鼓励储蓄者把资金从存款转向房地产,因而形成一个循环:资产价格上涨将推高本地通胀,而通胀预期升高反过来又会引发购房热潮。

新兴市场股市也是潜在受益者,特别是内需导向型的上市公司尤其占优势。随着高收入人群的不断扩大,奢侈品行业公司将持续获利。在通胀环境下,消费者意识到物价将上涨,就会提前而不是延后消费。

有学者认为,由于全球经济体都在放宽货币政策,为此,一场通胀危机很可能会在2014年爆发。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目前还比较低,因为其劳动力市场依然萎靡不振,一旦劳动力减少而收紧,或者从国外进口的通胀提高了本国通胀预期和工资要求时,这些国家的通胀就会提高。

通胀的压力,在新加坡乃至全球,正在加剧。(《时代财智》刊)

 

文:时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