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加坡将迎来建国50周年,与此同时新中两国风雨兼程走过25年的友谊也结出丰硕成果:从中新苏州工业园到新中广州知识城;再到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两国政府和人民在新中经贸往来中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值此盛世,《时代财智》有幸采访了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新方领军人物——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高级政务部长李奕贤(LEE Yi Shyan),他就新中经贸关系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走势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中新天津生态城风貌(图: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公司)
“我1996年第一次到中国,去了上海和苏州。当时我从美国芝加哥(Chicago)到苏州,考虑是否接受新的职务。那时芝加哥和苏州的差距很大。但现在的苏州已经是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得很好!”李奕贤部长的回忆一下把记者带回了18年前中新苏州工业园初创的岁月。
中新苏州工业园模式
于1994年5月12日正式成立的苏州工业园区是新加坡和中国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是苏州市的商业、金融中心以及未来的城市中心,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
苏州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0亿元人民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7亿元人民币,新增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80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4亿元人民币,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万元人民币。
中国媒体《新华日报》调查后发现,园区以苏州市3.3%的土地、7.2%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曾经连续两年高居“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这是一个与中国分享(新加坡)经验,合作发展工业园区的绝佳平台”,李部长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的作用和意义:“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打响了新加坡品牌在中国的名声。数千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干部每年到苏州工业园区学习这一模式。新加坡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时期便积极参与,在中国获得了产品和服务优质、可靠的良好信誉。”
李奕贤高级政务部长参观开设在天津生态园区内的天津滨海外国语学校 (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
在20年前创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始终站在中国发展的前线。值得注意的是,借鉴新加坡经验建设起来的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已经系统性地复制到了中国的其他地区,例如南通(江苏),滁州(安徽),宿迁(江苏),霍尔果斯(新疆)。
“2008年,天津生态城开始与中国分享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这两个项目都开始成为新中合作的范本,可以被复制到中国的其他地区。”
天津生态城是新中政府间第二个标志性的合作项目。2007年11月由李显龙(Lee Hsien Loong)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共同启动,恰好契合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探索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浪潮。这一项目展现了双方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等挑战的决心和信心。至此,该项目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成功的生态城项目。
“该项目展现了我国企业提供城市解决方案的专业和优势。目前,许多在城市规划和环境解决方案领域的新加坡企业已经成功打入了中国市场。”
李奕贤高级政务部长参观艾毅幼儿园(IVY MI Kindergarten)(图: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公司)
独一无二的经贸互补关系
新中合作的项目,究其双方资源,以及项目选择,世界上恐怕难以找到像新加坡和中国这样各方面经济资源和要素高度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了——中国拥有土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拥有资金、技术和国际市场运作的成熟经验,再加上彼此语言和文化上的渊源,所以合作成效卓著,为世人所瞩目。
2013年,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年达到1152亿新元,同比增长11%。双边贸易在2014年前三个季度持续上涨,总额达到891亿新元, 同比增长为7.2%。
同年,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额上涨了近12.1%,达到73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截至2013年底,新加坡在中国的累积投资额达到665亿美元,是中国第五大海外累积投资国。李部长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在地域和项目都已趋向多样化。在早期1980和1990年代,新加坡企业习惯于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投资。但过去十年中,越来越多新加坡企业紧随中国发展内陆地区的政策措施,也积极到中国西部和中部省份进行投资。”
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模式也随着中国变化中的发展战略政策不断演变。除了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这两个政府合作项目之外,还在重点业务区域所在的省和直辖市设立了七个经贸合作理事会。“这些平台帮助我们的企业加强同当地领袖的联系,对促进项目和投资的顺利进行大有助益”,李部长分享道。
与此同时,新中双方也开始在新的领域,例如信息科技、知识产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深化合作。这样的合作体现在一些私营和政府合作项目上,例如广州知识城,新川创新科技园和吉林食品区。“很多项目将为新加坡企业提供下游机会,包括我们的中小企业在他们的利基市场也会大有可为。”
两国企业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决定》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因此新加坡企业在教育,医疗,物流和城市基础建设服务等服务业将找到很多新机会。”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超过50%,但面临如何污染这样的问题。此外,其过去的资源密集型增长模式已触及极限,尤其是水资源,这种资源不是可直接交易的大宗商品。
对此李部长表示:“中国现在相当重视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新加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在智慧城市发展等领域(如城市规划,水资源和污水处理,智慧交通)和现代化服务领域(如物流,医疗和教育)的优势,将丰富的经验带入中国,创造一套适合中国市场的模式。”
另外就麦肯锡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2年,超过75%的中国城市家庭将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仅为4%。报告分析,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届时这些中国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将达到6万至22.9万元人民币的区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一范围处于巴西和意大利的平均收入之间。
“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将带动国内消费,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说也是个商机。同时,家庭本地消费预计从2013年的总支出的34%上涨到2020年达到总支出的50%。新加坡企业可以提供优质、多样化的产品服务,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据中国媒体新华社报道,新加坡也是中国2012年第五大投资目的地,投资净额高达15.2亿美元。在新加坡的中国企业从2000年的766间上升到2013年12月底已达到5200间,在过去13年翻了近七倍。
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紧密相连,深化合作的空间很大。新中两国贸易投资合作的宝贵机遇层出不穷。“亚细安经济共同体”,“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交流平台。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企业也随之国际化。在中国越来越与全球接轨的同时,海外直接投资大幅上升,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向海外进军。
新加坡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区域跳板。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商业贸易中心,能够为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等投资服务。“希望探索东南亚市场的中国企业也能够充分利用新加坡的一系列专业服务,例如法律,审计和金融服务等,发展区域战略。”
李部长深谙新中两国国情,积极促进新中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及投资。他目前是新加坡-天津经贸理事会联合副主席。过去曾担任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联合副主席和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联合主席。在2001年出任新加坡贸工部政务部长之前,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多部门担任要职,之后升任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 Singapore)副局长、及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Singapore)局长。
虽然手上有看似做不完的工作,李部长依旧坚守信念,“贸工部的工作是确保经济发展能够为国人创造足够的工作机会,经济能成功转型。在国家发展部,我们致力于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温馨和富有特色的环球城市’。新加坡土地有限,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空间不足的挑战。”
在“亚洲崛起”的世纪,新中合作不断为这条世纪长河增加新的亮点。在采访结束之时,李部长再次向还未登陆新加坡的中国企业发出邀请:“新加坡卓越的商业凝聚力,商业环境,与东南亚市场的紧密商业及文化联系,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此营商。立足新加坡不仅可以探索东南亚市场,也可以吸引海外投资。新加坡企业也可借此与中国企业密切合作,在东南亚甚至亚洲市场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