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英豪 摄影:蔡清福
对多数商人而言,在商业与慈善事业之间,商业居先;事业与家庭之间,事业为重。陈泽强(Karim Tano Tjandra)则是异数。他日常的要务、关怀的事物、活动的空间,都让人觉得他并不为生意而忙。家庭和慈善,才是这位商界达人最大的关怀。面前的陈泽强,这位经营棕油园和进行房地产投资的商人,更像商界的一名隐士。因为他几乎不提商业事务,他出国“公干”,大半是同他的慈善事业有关。
每天醒来都很感恩
陈泽强出身自印尼棉兰的一个华裔商业家庭。他年轻时就在家族企业中担当重任,同时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陈泽强不会让你感觉到他是一名商人。他的谦和、敦厚、礼貌、热情、诚恳,使你觉得他更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宗教人。他更关心的话题是发扬中华文化、帮助非洲的孤儿、行善。
他说:“每天醒来都很感恩。”
他感恩现在他和家人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感恩他的三个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感恩许多因缘让他有机会行善。
陈泽强鲜少接受媒体专访。由于谦虚,陈泽强并不愿意多谈他的商业成就,自然就不会将自己在经商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挂在嘴边,这也让外界对他的身家更为好奇。
他言辞谨慎,以免让人误解,又特别能照顾别人的感受,经常面露微笑,添加祥和的气氛,所以待人接物总是温文有礼,充分显露他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他是通过以礼待人来作为他对中华文化的回馈。
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
他强调他的华语是在他近年下苦功学来,水平有限,但他带着印尼口音侃侃而谈时顺畅流利,措辞得体。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阅读华文时也毫无障碍,比起许多学习华文多年的人更能得心应手。他像一个失去母亲多年又找回母亲的儿子那样深爱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
祖籍中国广东鹤山的陈泽强,是第二代的印尼华裔。当年他的父亲陈亚池从中国移民到印尼棉兰之后,便在那里落地生根,开基立业,最后成为当地颇有名望的富商。父亲开拓以义兴公司机工厂(P.T Gunung Harapan Sentana)为商号的业务,涵盖机械制造、工程承包、轮船货运等,后来发展到能够为大型炼油厂承包一条龙的建造工程。
陈泽强共有六位兄弟和五位姐姐,但他留在父亲身边的日子最长。由于他父亲晚年半身不遂,卧病在床长达18年,他负起全力照护的任务,晚上与他父亲共眠一榻,至到他父亲以73岁之龄离开人世。他为了尽孝,费尽心力,牺牲不小,也因而延迟结婚,直到父亲过世两年后才成家。这种孝道,当然也令人感佩。
他自己开创几家企业从事不同的业务,为了铭记自己的先祖,他将自己的一家公司取名为P.T Gunung Bangau,译成中文便是“鹤山”。在多家企业中,经营棕油种植业的公司如:PT First Mujur Plantation,P.T Rokan Erasubur Plantations,P.T Guhara Inti Raya Perkasa。
陈泽强主要在印尼苏门答腊开发棕油园,并从荷兰及马来西亚引进提炼棕油厂的技术,希望从此摆脱对外国商家的依赖,可以自行生产棕油厂所用的机器。这种技术上的转移既为印尼的棕油制造业带来技术上的突破,也使得许多中小游的企业有生意可做,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他还因此而在1988年获得了前总统苏哈多(Suhato)所颁发的Piala Upakarti奖杯。
1997至1998年东亚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印尼进入动乱的局面,经济分崩离析。虽然如此,但陈泽强的商业却毫无影响,反而因为他的棕油产品全以美元计算而受惠。由于财富剧增,他曾经一度计划准备增购棕油园。扩大他的棕油业务。
然而,一场突变随即到临,使他不得不改弦更张,而他的人生也必须随之转折。
坦然面对商业巨变
陈泽强在印尼苏北原本拥有一片两万多公顷的棕油园,虽然是他个人独资拥有,但他也给予当地的一位印尼商人部分空股。在印尼动乱期间,这名股东竟然强取豪夺,将之占为己有。后来他找一位印尼华商来帮他解决此问题。当他拿出产权文件请调停者和律师帮他处理这件事,并承诺以半数股份作为回报时,没想到之后连这些文件都被窜改,他的股份也完全被剥夺。不只如此,连他的生命安危都面对威胁。
虽然他手上仍有法律文件足以证明他在这片棕油园的拥有权,但他知道在印尼还有一些商人不择手段,不尊重法律,如果他继续争取,他可能连生命都不保,家人的安全也毫无保障。为了他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他必须暂时放下这笔庞大的资产,等日后再寻找机会通过法律途径追讨。
这等于说,他每天必须损失数十万元的收入,而每年的损失更是高达亿元计算。但他必须作一选择:要么接受事实,要么安危难料。
他说:“我现在是处于半退休的状态。”
经历一场商业上的巨变之后,他的生活也随着出现大幅度的转变。首先,为了健康问题,他和他的太太从此成为彻底的素食者。其次,他拨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慈善事业。再者,他更积极学佛,热心支持一些佛教团体的活动。
他解释,当他父亲去世之后,他便开始接触佛教;而现在他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佛法,所以学佛礼佛更加积极。
目前,陈泽强的生活起居闲适优雅,既远离闹市的尘嚣,享受到更多的宁静,又不须再为商业事务烦恼,可以学习放下,做一个更自在、更洒脱的人。商业上的打击让他蒙受巨大的损失,但宗教事务和慈善事业却让他在精神上得到更大的补偿。虽然如此,如果不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宽大的心灵,可能不容易做到。
他说:“我所拥有的,我必须感恩,并且广结善缘,那些失去的,就不必执着了。”
伴随陈泽强走过人生风雨的太太庄燕华(Tjeng Yan Hoa)在受访时,也是笑容和蔼,内心淡定。她说丈夫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即使面对重大挫折也能坦然接受。
在许多慈善事业中,陈泽强最关心的便是ACC ( Amitofo Care Centre ) 的活动与发展,因为他太太便是这所中心的会长。从他们的分享中,不仅感受到夫妻齐心做慈善动力更大,而且父母以言传身教给孩子灌输价值观,效果更为彰显。
中华文化传非洲令人兴奋
于2005年由慧礼法师在非洲创立的阿弥陀佛关怀中心,是一个国际人道救援组织,在非洲的马拉威(Malawi)、赖索托(Lesotho)、史瓦济兰(Swaziland)等国家兴办孤儿院和学校, 为了支持太太,陈泽强将他个人产业其的一层楼,拨为ACC 的会所。
该中心的目的,除了在非洲兴学济贫,传播中华文化,也希望通过举办的种种活动激发新加坡华族子弟更热爱与珍惜自己的中华文化。非洲ACC所收养的孤儿,从小就给予中华文化和佛法的灌输,希望他们日后能够继续在非洲弘扬中华文化和佛法,从而培养出具有慈悲心、感恩心的新一代非洲人。也希望通过这个宏大的计划,最终能够改变非洲人的宿命。
陈泽强曾经两度随着ACC举办的“生命教育体验团”到马拉维、赖索托等地考察,深为这个人道组织在非洲救援、教育、培养孤儿的宏愿所感动,也对这些孤儿奋发学习、立志贡献国家社会的精神十分赞赏。
他说:“这些孤儿都非常珍惜自己能够有机会在孤儿院学习。他们有梦想,有抱负,知道如果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奋发图强,用功学习。所以他们很努力的学习华文,背诵华文经典。在过去,华文都跑不出华人的圈子,现在看到中华文化在非洲传播,令我非常兴奋。”
去年,ACC 安排了马拉威圆通学校的4位学生到本地27所学校交流,交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非洲学生怎么克服困难学习华文的故事,以及在非洲部落生活的点点滴滴,启发本地学生对学习华文更有信心,同时也让本地学生能自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拥有的各种优越条件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交流期间他们表演各种才艺,包括武术、唱歌、等等,他们一口标准的华语,精彩的武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年前,他开始每天清晨与同好一起练习“返老还童呼吸法”,他觉得获益良多。此功法的宗旨便在于造福人群,回归健康。为了让自己的同乡棉兰人也一并通过练功保健,他赞助费用,请愿意在棉兰带动此功法的几位朋友来新加坡学习及上课。目前棉兰已经有十个练功场,每天早上有几百人练此功法。
对于他所做的善举,他说:“好事做过后忘记就行了,不好的事做了就要赶快反省。有机会做善事,我还必须感恩。”
他分享说,有些人做善事是为了积累功德,而不是真心诚意的要去行善,这种心态很不正确。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报,只要是好事,就应该尽量去做,不须太过执着。
当然,行善也必须要用智慧,而不是盲目投钱,也不是盲目放生。他说:“有些人将淡水鱼拿到大海去放生,结果平白让这些鱼儿丧命。这不是放生,而是‘放死’。”
以环保为念
除了继续经营他在印尼的棕油园,他也开始投资房地产,主要是购买商业地皮,希望发展成永续概念的环保地产。他计划从英国聘请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并且在这里引进环保概念,发展成一个很有特色、宜于居住的小区。在访谈中,他详尽地分享了建筑理念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给居住者带来的影响。
从商业考量,有环保理念的设计并不能节省建筑上的成本。但是从社会良心上,陈泽强深知棕油业对自然会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使得他对保护环境方面特别敏感。他认为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便必须时时心存环保,才不至于让共处的环境继续恶化,因为最终受害的将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他透露,未来他仍将寻找恰当的投资机会,但他主要是站在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的角度。他说:“我比较喜欢投资我所熟悉的行业,但我会考虑环保问题。棕油业当然是我的本行,我对这个行业了如指掌,但它并不环保。”
重视生活素质
陈泽强是一个对生活素质要求很高的人,他的房子采光充足,色调明亮,偏向素白,家具也以简单实用为尚,不走奢华的路线。
目前他的三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大儿子在英国的大学修读多媒体课程,二儿子在义安工艺学院读工商管理,最小的女儿还在中学就读。他不知道他的孩子将来是否有意继承他的事业进入商界,他也不强求他们,一切任由他们自由发展。
他说:“我希望孩子以后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这不能勉强,最重要的是我要让他们拥有崇高的品德。”
夫妻档慈善家
1958年出生于棉兰华裔富商家庭的陈泽强(Karim Tano Tjandra)现年56岁。他的主业是棕油种植业,其次是房地产投资。但移居海外之后,他基本上是远程遥控印尼的生意,给予自己更多时间去参与慈善和佛教事务。他在棉兰时,由于印尼政府禁止人民学习华文,近年来他努力学习华文。他热爱中华文化,看到中华文化在非洲传播开来,令他热血沸腾,于是矢志不移的支持阿弥陀佛关怀中心(ACC)在非洲收养和教育孤儿的宏大计划。
他的太太庄燕华(Tjeng Yan Hoa)是ACC的会长,曾经三度到非洲马拉维、赖索托等等地的ACC中心考察孤儿院和学校。
她在棉兰时,便已经开始参加佛光协会所举办的慈善活动,被委任为慈善组的主任,该慈善组于帮忙当地没钱医病买药的病人为主。她说:“如果病人是一位父亲,是全家唯一的依靠,把他的病治好了,他就能继续养家。这样,我们所帮助的,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了。”
2008年12月,非洲ACC安排21名非洲孤儿到新加坡进行了一系列交流表演,她同几名朋友观看了一场演出。这些孩子在台上滚瓜烂熟的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又表演了精湛的少林功夫,使她惊叹不已,她当场就助养了五名非洲孤儿。
她于2012年受慧礼法师之托,负责成立和领导 本地ACC,积极投入救援非洲孤儿的工作。至今,在她的领导之下,已经有800多名助养人,但比起非洲的千万孤儿,这个数目还只是一个零头。
ACC这两年来安排孤儿来表演并同本地学生互相交流。校际交流过后,续而举办“文字飞扬,触动心灵”作文比赛。其中一名得奖的本地小学生,在获得了200元奖金之后,竟然将奖金加上自己所储蓄的100元零用钱捐出来助养一位孤儿,这让庄燕华感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