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创富神话,物质财富的拥有者往往被视作英雄。因此,商学院人满为患,财富论坛遍地开花,致富丛书汗牛充栋……
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早在百多年前就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物质财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61年全球GDP总量仅为1.4万亿美元,1971年为3.18万亿美元,1981年为11.27万亿美元,1991年为22.98万亿美元,2001年为32.01万亿美元,2011年高达69.97万亿美元,五十年里足足增长了五十倍。
对于勤劳、节俭的华人来说,有市场和法制作依托,创造巨额财富的确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已经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最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柯成兴(Danny Quah)根据全球700多个地方的平均收入计算出:全球经济重心在过去30年间已经东移,从跨大西洋轴心,转向了阿拉伯半岛附近;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那么再过30年,这个中心将转移到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某地–大致就是新加坡附近。
目前,人类面对的严峻课题是:我们创造财富的模式是否可持续?我们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现行的创富模式带来了种种弊端–以新加坡为例,游资泛滥、房价飙升、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已引起人们的警觉;若是将目光投向创富热情高涨的中国,情况更为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堪忧、幸福指数下降、道德诚信缺失……
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但人的破坏力更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满足自身的创富和消费欲望,即便没有恶意,也可以轻易把地球毁掉。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地球生态系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够重新生产人类一年内所消费的可再生资源,吸收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一趋势,到2030 年,即便有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方式生活,那么人类需要四个地球才能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一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则表明,人类以污染环境的方式每创造一块钱的利润,就需要花60块钱来治理,还要花15块钱去看病。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曾经盛极一时,但资源枯竭后,城市随之衰败。当初用生态财富换取物质财富,现在却要用物质财富换回生态财富,好比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到老时再用金钱买健康,而金钱最终买不来健康。
对此,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吕元礼教授有着颇为精辟的总结:“所谓发展,就是强者挤压弱者,今人剥夺后人。”这种发展模式,显然不可持续;以这种方式创造的财富必将难以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代表物质财富,黑色代表不义之财,即以非法或不道德方式获取的财富,在此引申为以不环保的方式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所创造的财富。我们今天需要提倡的是绿色财富,即以环保的、可持续的方式所创造的财富。从黑色到绿色,这是财富领域里一场正在发生的颜色革命,势不可挡,别无选择。从浅绿到中绿再到深绿,这是伴随着创富者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所必然经历的路径选择。
财富创造者应增强环保意识
事实上,环保理念与所有人的生意都有关系——如果是生产汽车的,就不要单纯追求汽车的销量,豪华和速度,而是要想方设法降低油耗;如果是从事房地产的,就应该多使用环保的材料,多建节能的房屋;如果是搞农业的,就要少用化肥和农药,在加工环节少用添加剂;如果是做贸易的,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商品包装,尽量采用无纸办公和视频会议,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因此,所有的生意里都有环保的可能性,所有的财富创造者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
在推行环保的生产方式的初期,生产成本固然会增加,从而影响创富的效率。但这不要紧,以美国的房地产业为例,绿色建筑的成本要比普通建筑高出10%-15%,而绿色建筑的租金及售价也会比普通建筑高出10%-15%,并且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更长。也就是说,绿色财富的总收益更好。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言:“日计之则不足,岁计之则有余”–以短暂的时间来计量,可能会产生物用不足的问题;以长远的时间来计算,却能实现自然的生生不息,物产的丰饶有余。
创造绿色财富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而绿色产业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近年来,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大手笔投资风能和电动汽车的研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大量投资海藻燃料技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将注意力转向了环保产业。
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绿色创富英雄,如:江西赛维的彭小峰、比亚迪的王传福、汉能控股的李河君、皇明太阳能的黄鸣等。
有些时候,绿色产业中蕴含的财富之巨甚至出乎创富者本人的预料。畅销书《从绿到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石油公司(BP)承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此他们改变了业务流程并付出了2000万美元的成本,但在计划执行的头几年,所节约的费用就高达6亿5000万美元。到2006年的时候,节约的资金总额竟然达到惊人的15亿美元!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爵士惊呼:“我们本来是想做好事……而结果竟然是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