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新加坡)美国对几乎全球加了高关税, 除出口到美国的传统货物外,东盟的绿能产品如电动车电池和太阳能面板等也将遭遇严峻价格挑战,进而殃及东盟内部,造成这方面的投资减少,严重影响东盟的去碳化进程。
不过,东盟本身可以在区内增大绿能产品的彼此依存,相互提高进出口,并与中国加紧合作,购买中国价廉物美的绿能产品,也吸引中国绿能企业在此加大投资,形成一个东盟加中的内循环,在绿能上实现共荣。
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虽来了个急转弯,把东盟十国本应承担的高关税统一降至10%,但这并没有·给东盟减多少负,缓解冲击。 新加坡《商业时报》援引观察人士的话称,较轻的关税仍可能阻碍本地区的去碳化进程。
普华永道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业务负责人方玉琳指出,因为前景不确定,投资者会裹足不前,不敢投资本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不过,另一些人持乐观态度,说东盟企业可能另辟蹊径,将客户群多元化,在区域内寻找替代美国的对象,这反而能刺激区内绿能的发展,加快能源转型。

当下,多数人仍在观望,看美国会否在三个月缓冲期后继续对东盟征收10% 关税。 倘没有,东盟国将重新面临10%乃至49%不等的美国关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东盟对美出口绿能产品占最大宗的应是太阳能电池和面板,它们的制造和出口可能首当其冲受影响。
据估计,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太阳能产品,占美国此类产品进口总量的75%至80%。这轮新关税将进一步推高从东盟进口的太阳能模块的价格,拉大与美国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去年11月特朗普上任前,美国已曾针对此类产品增加关税。
尽管电动车电池的关税没有太阳能产品高,但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苏拉曼表示,这仍将影响马泰两国在电动车供应链中的关键角色。不过,与中国比,马泰的相关产品在美国仍有竞争力。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国,其电动车在美国所占份额仍然很小。
东盟的绿能产品制造商当前的直接对策是找寻美国以外市场。他们也将缩减运营规模,以应对预期下降的需求,甚至可能将生产设施迁至美国。但转移将伤筋动骨,对运营造成干扰。方玉琳预测,由于美国是这些产品的重要买家,东盟可能需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气来。她补充说,即使能开拓新市场,利润也可能收窄。
苏拉曼教授指出,东南亚的太阳能企业在成本效益上仍逊于中国同行,而如今它们需要在美国以外与中国企业竞争,将感觉吃力。但如果在东南亚区内销售过剩产能,由于运输距离短,成本低,反而可能加快地区的能源转型。不过,各个东盟国必须先出台规定,指定本地成品含量,即要求一定比例的组件必须在本地生产,以保护本地制造太阳能面板的能力。
苏拉曼教授指出:“我认为,东南亚需进行协调,以确保已有的过剩产能能惠及整个地区,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了。我认为东盟国家必须展开对话,尽快达成共识。”
安永战略咨询部门EY-Parthenon的油气业务负责人古普塔指出,东盟要一体化,重要一步是推动已经讨论了二十年的东盟电力联网建设。
“目前这项建设进展缓慢,主要由企业主导或只局限于双边合作。但这个电网项目能会成为本地区最具变革力的举措,为能源转型提供规模化支持,带来更高的能源稳定性、安全性与成本效益。”
东盟电力联网是东盟的一项布局长远的区域性倡议,旨在整合成员国的电力电网。核心想法是建立一个多边电力传输网络,实现电力的跨境买卖,从而提升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东南亚地区未来与中国的关系,也可能影响其能源转型的方向。
华侨银行环境、社会与治理研究分析师王淑仪指出,如果中国的绿能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它可能会将这些产品输往马泰等国,这有助中国维持在这方面一路来的增长。
“这一转变可能强化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绿能合作关系,这些新兴市场将获得更实惠的绿能技术,从而推动区域的低碳转型。“
由于本地区的许多绿能产品制造商是由中国企业控股,东南亚仍将依赖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面板原材料供应国。制造商将能够从中国的近水楼台和价格优势中获益东盟也因此加强供应链。新加坡的脱碳战略是承诺在2050之前实现净零排放,马来西亚也一样。泰国则a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并在2065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