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引发马国国旗风波:...

AI制图引发马国国旗风波:错误该纠,但华媒不可轻弃

16776

(2025.04.21,新加坡)近日,马来西亚两家主流华文媒体《星洲日报》与《光华日报》因刊登缺少新月图案的马来西亚国旗插图,被马国警方与内政部立案调查,两报负责人亦遭传召问话并暂停职务。事件源于一张人工智能(AI)生成的插图,用于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马,却因细节疏漏触碰了宗教与国家象征的敏感底线,舆论哗然。

AI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新闻生产流程,从图像生成、文本撰写到版面编排与内容审核,媒体人日常工作量的70%至90%可能可由AI辅助完成。看似效率惊人,但挑战往往藏在那剩余的10%至30%:比例虽小,却关乎价值判断、文化敏感、政治或宗教后果——正如这次“新月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AI不会知道新月图案对马国回教社会的象征意义,无法理解其所承载的宗教和文化敏感度。它不具备对历史、情感、身份象征的识别力,只遵循概率与图像逻辑。这意味着,AI的工作结果必须经过人类的审慎判断与把关。

事件发生后,涉事报馆第一时间修订了数码版插图并公开道歉。相较于印刷版,数码平台的纠错机制相对宽容——后台一键更换,错误似乎可以“抹去”。然而,印刷版一旦付梓,便如覆水难收,每一张报纸都成了事实的记录。这也引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数码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印刷报纸吗?

星洲日报刊登了道歉启事(图源:网络)

印刷媒体承载着一种严肃性——它不能撤回、不能修改,也因此,每个字、每幅图都需经过深思熟虑、层层把关。这种特性,也是媒体责任与专业标准的外在体现。在AI制图、自动排版日益普遍的当下,印刷媒体也许不是主流载体,却依然是新闻精神的锚点,是对内容质量最具约束力的提醒。

我们或许可以质疑印刷媒体的商业效率,却不能忽视它对内容责任感的塑形作用。当AI不断提高效率,却也抬高了责任的门槛。人类愈依赖AI,所留下的判断和决策空间就愈加关键与脆弱。因此,AI协助工作的使用越普遍,越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机协作责任体系”,不仅是技术监管,更包括伦理制度的设计。

继而,我们是否要思考:谁来对AI进行监管?AI带来的效率收益,是否足以承担其监管成本?在某些行业和场景中,答案可能是“是的”。但是在新闻、司法、金融、医疗等对准确性、公平性、伦理性要求极高的行业,AI的效益需要放入更复杂的“成本收益模型”中,进行动态评估和平衡。 

新闻业者或报人是脑力工作者,具备独特的判断力、观察力和沟通能力。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闻工作不仅仅是信息挖掘和生产,也是政府巨轮的观察者,更是社会信任的守门人。尤其在传统的新闻行业,AI既不能代替媒体人对事实的敏感度,也无法承载新闻工作的伦理责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价值是无形且无法估量的,它的成本收益无法直接以金钱衡量。

就《星洲日报》《光华日报》此事而言,我相信这是一次由技术失误引发的无心之过。面对错误,媒体人难辞其咎,应承担责任。另外,社会和政府对这一事件应有更平衡的看待,不宜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以免伤及影响整个社会对华媒的信任根基和多元媒体生态的公共价值。

事件发生在中国领导人访马期间,美中不足。然而,这个失误并不影响历史前进的步伐。在这期间,马中签署互免签证协定,这将推动旅游、经贸、人文交流全面升级,也正是马国和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的关键时刻。当马国与中国、区域的合作日益紧密,当地的华文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更是文化理解的桥梁,是连接不同族群、语言与文明的信任节点。

AI的浪潮不可阻挡,但这不能模糊人类的判断力、伦理感与文化理解。愿这次事件,成为新闻行业迈向AI协作时代的重要提醒:人工智能可以协助完成许多工作,但这不能替代人类的的判断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