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心脏,坚韧人生”庆祝...

“强健心脏,坚韧人生”庆祝新加坡心脏基金会55载健康对谈会

16729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夺走约1790万人的生命,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2%。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则占了85%。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加坡,每天有大概2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相当于每小时近1人。2023年,心血管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0.9%,接近上文中提到的全球比例,这意味着新加坡约三分之一的死亡是由心脏病和中风导致的。 ——摘自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网站

4月6日下午, 由新加坡心脏基金会主办的华语对谈会:”从心出发,重塑韧性,驱动未来“,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Art Gallery)举行。本次华语对谈会面向公众,是新加坡心脏基金会庆祝55周年的重头活动之一。当天现场听众座无虚席,据称此前报名一经开放,网上注册瞬间抢空,这其中不乏新加坡心脏基金会主席陈教授的患者和读者“粉丝”民众,以及商企高管和总裁。

2025年,新加坡心脏基金会(Singapore Heart Foundation,简称SHF)迎来了其辉煌的55周年。五十余载春秋,SHF矢志不渝地推动着心脏健康的普及,深化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基金会的重要领导者,陈淮沁教授(Prof. Tan Huay Cheem)不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NUHCS)的资深心脏科专家,更在SHF的科研、教育与社区项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Singapore Heart Foundation,简称 SHF)华语对谈会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行。从左到右:主持人宋娓,三位嘉宾吴伟博士、陈淮沁教授、Mei Reading(图源:SHF)

值此55周年之际,新加坡心脏基金会主席陈淮沁教授登上了《时代财智》的封面故事,进一步深化宣传和倡导基金会理念,以及打造新加坡处处有“救心”的愿景。作为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新加坡心脏基金会和《时代财智》联袂呈现“从‘心’出发”华语对谈会,从民众到商界总裁和高管,不断深化对心脏健康的意识。

对谈会由新加坡时代财智集团总编辑宋娓担任主持,与会嘉宾有新加坡心脏基金会主席陈淮沁教授、新中经贸科技文教交流协会会长吴伟博士(Dr. Wu Wei)以及格里芬集团(Griffin Group)联合创始人Mei Reading女士。嘉宾们从生理、心理和企业层面分享了对心脏对个人、对企业领导人以及对社会发展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出日常保护心脏健康可操作的建议。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主席陈淮沁教授登上了《时代财智》封面人物榜

强心之路——以韧养心,知行合一

对谈会“从‘心’出发:重塑韧性,驱动未来”,聚焦公众关注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挑战下的压力。陈教授指出,心脏作为人体的核心发动机,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韧性。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责任或突发事件时,心脏健康能提供体能和活力,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压力若不加以管理,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和心脏病。

然而,压力已成为现代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过度的压力则会对心脏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心脏健康不佳会影响日常表现,进而增加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需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手,增加运动、保证睡眠和稳定情绪管理等方面。之所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是因为增加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有助于情绪稳定;稳定情绪则能从心理上缓解焦虑;而足够的睡眠则能确保精神集中,增强抗压能力。此外,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保持心脏健康的关键要素。

谈及心脏健康与心理韧性的关联,良好的心态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对心脏健康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此,有多年商学院从教经历的吴伟博士认为,压力对心脏健康有双重影响。根据研究,压力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XY轴来表示,其中X轴代表压力大小,Y轴代表心脏健康水平。适度的压力可以提升绩效,并对心脏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这与压力与绩效之间呈现的倒U型关系相符。然而,过度的压力则可能导致心脏问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而,找到最佳临界点来管理压力至关重要。

吴伟博士现任新中经贸科技文教交流协会会长,他也是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俗称市长班)创院院长,在人文教育和工管培训方面有着资深经验。在强调面对压力时为何要保持积极态度时,吴博士形象地用压力锅做比喻,压力锅能在高压下保持沸腾而不失其本质,离不开小小的减压阀,在所需时降低内部压力避免爆炸。

吴博士还提到,催产素(Oxytocin)在压力情境下被释放,可以帮助调动身体应对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因此,个体可以通过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交互动来有效缓解压力,进而提升心脏健康水平。

演讲嘉宾中的女性代表,Mei Reading则分享了女性如何管理压力以维护心脏健康,以及作为管理者如何巧妙施加适度压力来提升团队绩效的心得与见解。作为格里芬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她倡导公司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心脏健康评估,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压力管理工作坊传授情绪调节技巧,同时,借助企业文化管理和提升职员满意度等核心价值,来增强企业的整体韧性。

互联网经济下,女性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层面,Mei形容现在的女性身兼数职如同“八爪鱼”,管理身心更为重要。兼顾女性管理者和妈妈多重角色的Mei,分享在工作和家庭中寻求平衡,坚持每天做20分钟运动、健康饮食、保证睡眠、饭后冥想等环节来维护心脏健康强大。通过感恩、享受生活和保持积极情绪,她始终保持活力和效率。Mei也强调,平衡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心脏健康,还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

从医之路——以心护心,矢志不渝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例如颈动脉彩超、TCD、CTA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80%以上的早发性心脏病和中风。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研究也表明,对40岁以上人群普及心血管筛查可减少50%的急性心肌梗死事件。这正是数据科学对古老医学智慧的现代回应。

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陈教授不忘补充,预防还需注意两方面:一是改善本地特色的高盐高脂饮食习惯,如减少椰浆饭、叻沙中的盐分摄入;二是管理高压职场环境带来的慢性压力。在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的不懈推动下,预防医学正成为新加坡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的重要策略。从个人生活习惯改变到社会政策支持,多方协作方能有效降低这个“沉默杀手”的威胁。

“心脏是人体的引擎,一旦出现问题,生命可能瞬间崩塌。”陈教授说,“但心脏也是最顽强的器官,只要给予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完全可以重获新生。”在他的临床生涯里,他成功挽救了无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对于心脏停止跳动的病况,病患在短短几秒会失去意识,大脑缺氧导致脑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如果超过十分钟未恢复血流,不仅生存概率极低,即便抢救回来,也会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基于此,他建议要在病发时要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急诊部,且不要自行前往而是求助于995救护车,因为救护车上配有紧急抢救设备和专业急救员来应对突发状况。

当天对谈会的出席者不乏陈淮沁医生的粉丝。作为新加坡知名的心血管外科医生,陈教授给予七个方面的心脏健康保健常识:1.提高认知;2.管理时间;3.有规律的运动;4.调节饮食;5.管理情绪;6.常规身体检查;7.保持健康的习惯。

为了让听众能意识到心脏初筛检查的重要性,他生动地引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形象比喻如何破除心脏疾病的严峻挑战,那就是古代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研究共同指向的解决方案——预防胜于治疗。《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哲学与古代名医孙思邈秉持的“上医医未病之病”的理念,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完美印证。

仁心之路——以爱传心,善行致远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历经变迁的半个多世纪,这其中也见证了慈善公益1.0跃升到2.0的进程。公益1.0的特征是被动、不可持续、捐赠渠道单一、得不到反馈信息;公益2.0的特征是主动、可持续性强、捐赠方便、与受益者之间的互动性强。从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个体越来越主张个人权利的时代,公益2.0的出现,无疑会促进个人参与公益的极大兴趣。

在陈淮沁教授以45分钟“就诊至气囊扩张”时间改写新加坡心脏急救史的同时,SHF正以慈善2.0理念重塑心血管疾病防治生态。

陈淮沁教授没有将自己的使命局限于临床领域,更将医者仁心的大爱广泛传播至大众,通过科普专栏、著书立说、录制节目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受益。在对谈会上,他在不经意间就展示出扎实的华文功底,不仅学贯中西,更是通晓古今。

SHF已从最初的公众教育倡导者,蜕变为引领慈善新时代潮流的数字公益先锋。2018年,SHF在陈淮沁教授等顶尖专家的推动合作下,推出“西部心梗网络”,标志着医疗慈善事业从传统募捐模式向技术赋能模式的重大跨越。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今年迎来了辉煌的 55周年纪念(图源:SHF Facebook)

回溯基金会的发展里程碑,不同时期书写下多重突破:1974年向新加坡中央医院捐赠了第一辆冠心病救护车,车内配置了监测和遥测设备,以尽早评估心脏状况;2007年推出心脏安全计划,旨在通过创造更能有效实施CPR和使用AED的环境,提高新加坡院外突发性心搏骤停的存活率。2011年推出第一个手机应用程序Heart4Life。它是一个便捷的心脏健康追踪工具,不仅介绍了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还能评估用户的心脏健康风险,并配备紧急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术指导模式。到2019年推出初级AED保健计划,为更多全科医生(GPs)配备AED,提高他们在处理院外突发性心搏骤停病例时的准备程度……

每一条无不显示了跨越时代的仁心仁爱。未来,SHF秉承其使命,通过三大核心支柱——预防、复健和急救,守护着新加坡人,从“救心”到“护心”,始终跳动在时代脉搏的最前沿。强健的心,跃动有力,引擎人生就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