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会凝聚力呈疲态

新加坡社会凝聚力呈疲态

16782

(2025.1.21,新加坡)根据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简称IPS)最新研究显示,过去六年来,新加坡人的亲密朋友数量明显减少,从2018年的平均10.67人下降至2024年的6.49人。

研究发现,18至35岁的年轻人比年长的同龄人更倾向于拥有较少的亲密朋友,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如何。这些变化表明,新加坡的社会凝聚力正在受到压力。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所长贾纳达斯·蒂凡(Janadas Devan)在“新加坡透视论坛2025”上指出,社会资本对新加坡应对疫情至关重要,而这也许是目前面临社会凝聚力挑战的一个警示。

他认为,新加坡在应对社会和政治分裂的过程中,虽然相比其他国家尚未陷入困境,但依然需要加强和补充社会资本。他警告道:“社会资本不是可以随时取用的资源,必须不断补充。”

贾纳达斯·蒂凡分析了三大原因导致新加坡社会凝聚力受压:收入不平等、社交媒体的影响以及移民问题。关于收入不平等,他提到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2018年,去年收入较低的人群更倾向于跟收入水平接近的人交往,收入较高的人群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例如,月收入低于2000新币的人群中,有52%倾向于与同层次的群体交往,较2018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本地智库Research For Impact创办人熊淑妍博士(左起)、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契连·乔治、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特尼克政府管理学院实践研究员亚伦玛年,以及主持座谈会的新加坡巡回大使
陈庆珠教授(右一)在“新加坡透视论坛2025”的小组讨论中发言。(图源:网络)

此外,关于移民问题,一些与会专家讨论了政府过多干预社会事务,是否影响了市民之间的互动机会。一些学者指出,过度依赖政府可能会导致社群的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最终会破坏社会信任,增加社会分裂的风险。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特尼克政府管理学院实践研究员亚伦玛年(Aaron Maniam)博士强调,信任是保持国家合作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在另一场讨论中,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契连·乔治(Cherian George)表示,新加坡的社会模型过于依赖强大国家,未能给社会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公民参与。他提到,当前的国家管理方式,尚未能实现理想高效能国家与充满活力的社会之间的平衡。

关于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一些参与者提出,是否应优先考虑拥有家庭联系的移民,并确保他们能为国家作出贡献,而非仅仅维持种族配额。对此,新加坡巡回大使陈庆珠教授认为,维持种族配额仍然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少数族群认为自己被边缘化。

讨论还涉及到新加坡是否应取消身份证上的种族分类(CMIO模型)。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社会学家吴佩松教授认为,虽然CMIO模型旨在尊重不同种族群体,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她认为,真正的社会包容不应是一个最终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这场关于新加坡社会未来的深入讨论,揭示了当下社会凝聚力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也提出了重建信任和社会资本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