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的革命 马汉顺...

马来西亚教育的革命 马汉顺:与华小共存亡

16611

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神熏陶,大马华人父母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传承思想,深深牢刻在骨子里,也彰显了大马华人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不过,当教育不再纯粹,当教育议题成了政客捞取选票的筹码,不幸成了议会殿堂上龙争虎斗下的牺牲品,大马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华裔孩童的未来教育命运,值得各界关注与深思!

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政治环境交织的马来西亚,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不仅影响着世世代代华人子弟的命运,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华裔在国家政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妥协与平衡。

2024年8月5日,星期一早晨10时左右,包括摄影在内,《时代财智》一行3人踏入位于吉隆坡闹市金三角地带的海鸥大厦6楼,因为《时代财智》有幸采访到马来西亚教育交流协会的创会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以深入探讨马来西亚教育改革中的政治博弈以及备受争议的统考等课题。

马汉顺医生也是马来西亚前教育部副部长。自2022年11月24日卸下官服后,马汉顺医生并没有因此闲着,仍然心系马来西亚教育界,并在2023年2月27日,也就是卸任后的3个月,发起成立了马来西亚教育交流协会,集结各族群教育界代表,致力推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交流,提升大马的教育水平。

穿着深蓝色西装外套、白色内里衬衫的马汉顺医生,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鼻梁上架着一副细边黑框眼镜,整体穿搭稳重儒雅,衬托出他的冷静与睿智。而这次的访谈,也刷新了笔者对拿督马汉顺医生此前的片面了解,虽说在从政以前,他是一名心脏科医生,但他展现了对马来西亚教育发展的热忱,也对困扰大马教育界根深蒂固的问题拥有深刻的见解。

大马教育多文化交融

马汉顺指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也因为如此,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在这个看似大杂烩共融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模式。

他表示,就因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环境,才得以使他们从小就在多元文化和语言的熏陶下成长,并在长大之后,在跨文化的交流背景环境中更具备独特的优势,也使他们能够更好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马汉顺接受时代财智专访,针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表课题

此外,马汉顺也指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以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而著称,被誉为是中国以外保留最为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马来西亚)从1957年独立到现在就是如此(就有华文教育),我们有1302间华文小学、有80多间这个华文中学、有60间独立中学,华文独立中学 、独中,更有大学的完整的中文系提供,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

有鉴于此,大马的华裔子弟,不仅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接受系统性的华文教育,在掌握马来语、英语和其他语言之下,还能掌握好华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培养出他们在全球华人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全球少子化趋势,不仅冲击着全球各国,也给大马的华文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华裔年轻人抱持单身或维持丁克家庭,甚至是减少生育或不育。

马汉顺也表示,马来西亚的生育率特别是在华人群体中急剧下降,这对华文教育带来了直接的挑战。

根据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的数椐显示,马来西亚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到了2022年更是录得过去50年来生育率最低的一年,其中华裔生育率最低,只有0.8个孩子,远低于人口替代水平的2.1。

他表示,如此低的生育率不仅导致华裔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也使得华文学校未来面临着招生不足的窘境,学校的运营成本自燃上升,教学资源分配的难度将加大。毕竟,政府将需要按照各族群的教育需求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资源,族群人数的多寡也就直接影响配额。

政治博弈中教育改革

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背景虽说赋予了教育体系独特的多样性,但也使得教育改革面临复杂的政治挑战。马汉顺强调,教育问题在马来西亚往往被政治化,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这种政治博弈不仅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深刻影响了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

他指出,华文教育体系的存在本身就是政治妥协的产物。马来西亚允许多种语言的学校并存,包括国民小学、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处理多元文化问题上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然而,这种包容性并非没有代价。

马汉顺回顾了马华公会在历史上为维护华文教育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628方案”中的关键作用。1979年6月28日,马华公会通过与巫统的谈判,将非土著学生在政府大学中的录取比例从原来的10%提高到45%,这为华裔学生争取到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这一成就也凸显了马来西亚教育改革中政治因素的影响力。

同时,他也指出,教育问题在马来西亚政治中往往被利用来捞取选票。各政党为了赢得支持,时常在教育议题上做出妥协或操弄,导致教育政策缺乏连贯性和长期性。他坦言,尽管华社在教育改革中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在多元民族、多政党的环境下,要达成共识并推动实质性改革依然充满挑战。

马汉顺(右)与时代财智总编宋娓(左)合影

统考课题与华社尊严

另外,马汉顺也点出了困扰马来西亚华社长久以来的首要问题——统考。所谓统考,全称为“独中统一考试”,也是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毕业考试。这一考试体制自设立以来,除了一直作为大马华社教育斗争的象征,也是大马教育体系改革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

马汉顺解释说,统考文凭课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涉及到华社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的地位与尊严。他说,尽管统考文凭在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得到认可,但在马来西亚本土,统考文凭却长期未能获得政府的全面承认,这一情况也使得华文独中的毕业生在进入本地大学或政府部门工作时面临诸多限制。

他也以东马砂拉越为例,有关州政府已经承认统考文凭,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涌去政府部门当公务员。他说,华社只是认为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他们觉得被边缘化,才会加剧华社的不满情绪。

此外,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中,由于统考问题涉及种族关系和政治平衡,任何决策都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应,因此大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非常谨慎。他也回顾了近年来统考文凭承认问题的进展,指出尽管华社和马华公会多次推动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但由于种族敏感性和政治考量,这一议题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在探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忽视近来发生的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即某家啤酒厂商赞助华教义演所引发的争议,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复杂交织。

尽管该啤酒公司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数十年来冠名赞助华小与华文独立中学超过4亿令吉,但是由于啤酒与伊斯兰教义不符,这一赞助行为在穆斯林社区中因此强烈的反弹,认为这类商业行为可能对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造成冲击,甚至有人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不过,随着风波越演越烈,马来西亚教育部最终宣布维持现有的学校募款指南,但就禁止博彩和烟酒企业参与学校筹款活动,惟包括华文小学在内的多源流学校则可以继续按过往方式接收捐款。

马汉顺进一步解释说,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分为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两类。全津贴学校的所有运营费用,包括教师薪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均由政府承担;而半津贴学校则由政府承担教师薪资等经常性开支,但土地和建筑的维护与建设费用则由华社自行筹建。

为此,在半津贴学校的运营中,华社的筹款活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每当华校需要新建校舍或进行扩建时,华社便会积极发起筹款活动,通过筹款晚宴、慈善义演和企业赞助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支持。

华校需自强筚路维艰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环境的改变,华校的筹款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近年来推行的“Derma dan Bina”(捐款与兴建)政策,就要求华社自行筹集建设资金,政府只提供有限的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华社的负担。

马汉顺还特别提到,近年来一些政策变化对华校筹款活动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政府推行的电子发票(e-invoicing)系统,虽然旨在打击逃税和规范税务管理方面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对企业和个人的捐款行为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和顾虑。一些捐款人担心捐款记录被追溯或被用作税务调查的依据,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华校的捐赠意愿。

他随后也特别提到,马华公会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将持续努力,尽管前路艰难,但他们会坚持华社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与华小共存亡的理念,继续为华文教育和华社的利益而奋斗。

拉曼大学和拉曼理工大学的成功设立,也是马华公会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大专院校不仅为华裔子弟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机会,也在过去几十年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衷心希望马来西亚让政客教育回归教育,让政治回归政治,不会为了私利而典当国家的栋梁。

*本文摘自第95期时代财智杂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