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加坡)近年来,新加坡的高科技农业项目被大力推广,然而目前却面临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技术先进,许多农场仍然难以盈利,甚至纷纷倒闭。
作为一个土地稀缺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以满足其食品需求,高科技农业被视为减少对进口依赖的关键举措。然而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虽然前景可期,但在本地的商业可持续性存疑。
今年5月份,本地室内农场IFFI已关闭其位于大士的室内农场。自2023 年初以来,至少有六家本地大型农场关闭或缩减了业务。根据风险投资公司Ag Funder的数据显示,新加坡食品和农业科技领域的交易价值从2021年的峰值下降近90%,2023年仅为1.87亿美元(约2.47亿新元)。
新加坡自提出“30·30愿景”以来,农业科技得到了显著推动。该愿景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30%的食物自给自足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高科技农场,重点鼓励垂直农场、室内种植和水培等创新农业技术。
高科技农业项目的主要卖点是其高效的生产方式,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种植大量作物,尤其是在像新加坡这样土地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然而,尽管投资热潮涌现,许多农场在运行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正如许多倒闭的农场所揭示的那样,高科技农场的运营成本极高,尤其是技术维护和能源消耗。对气候控制系统的高度依赖也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
例如,某些农场不得不依赖强大的LED照明和精确的气候控制系统,这导致了能源支出的急剧上升。据相关数据,能源费用占到了许多农场运营成本的30%至40%,这对于已经薄利的农业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部分农场虽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面对不断上涨的能源成本时,仍然难以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与成本控制也产生了矛盾。尽管新加坡高科技农业领域的初衷是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但目前市场对本地生产的农产品需求并未达到预期。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而高科技农产品的成本通常比进口农产品高出许多。这导致本地农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与来自邻国的廉价进口产品相比。
面对农业领域的困境,新加坡政府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如为农场提供补贴、低息贷款以及技术支持。然而,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彻底解决农场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高技术设施和能源密集型设备的农场来说,财务压力依然存在。
从政策角度来看,虽然政府的初衷是通过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农场反映,现有的支持政策更多是短期性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长期的盈利问题。例如,农场在技术升级方面获得了部分财政支持,但日常运营中的成本压力,如电力和水资源消耗,仍然让许多农场望而却步。要在新加坡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科技转型,可能需要政府进一步出台长期的支持政策,并在能源和资源使用上给予更多优惠。
此外,土地使用也是新加坡农业面临的长期难题。尽管政府提供了一些农业用地的租赁优惠,但这些土地的租金仍然较高,租赁期限较短,农场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规划。这不仅限制了农场的扩展和技术升级,也增加了他们的经营不确定性。
目前许多农场面临倒闭或难以维持收支平衡,新加坡农业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但高科技农业依然是新加坡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这个领域,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中心之一,许多国际农业科技公司也选择在这里设立研发基地。但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新加坡高科技农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和相关企业需要寻求更加可行的商业模式,确保技术创新能够真正转化为市场上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