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新加坡)继去年,一艘老旧的油轮Pablo发生爆炸,甲板被掀翻并起火,浓烟直冲云霄,以及上个月,新加坡港口发生的一次轻微碰撞造成了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后。马六甲海峡再度发生油轮相撞起火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重要航运通道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该碰撞事件发生于7月19日,位于新加坡白岩岛东北约55公里(35英里)处。新加坡海军公布的照片显示,一艘油轮冒出浓浓黑烟,船员被从救生筏上救起并送往医院。
其后,伦敦证券交易所和Kpler的航运数据显示,其中一艘油轮在当日逃离现场,在被马来西亚当局追踪和拦截后,于周一进入马来西亚博坦浮动石油码头区域。马来西亚海岸警卫队称,离开事故地点的油轮关闭了跟踪系统。据调查,该油轮上悬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旗,名为“Ceres I”;与其相撞的另一艘游轮是悬挂新加坡国旗的“Hafnia Nile”。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AIS数据显示,Ceres I号是一艘可运载约200万桶石油的超大型油轮(VLCC),发生碰撞时船上并无货物。然而业内专家表示,Ceres I号过去曾运载过伊朗石油,于4月份在马来西亚林吉特转运中心通过船对船转运的方式卸载——船对船的转运方式通常是为了掩盖受制裁石油的来源。
根据马来西亚海岸警卫队的报告,Ceres I在事发后不久即起火,迫使船员们紧急撤离。新加坡海事及港口管理局立即派遣救援队伍前往现场,成功将所有船员救出,并控制了火势。然而,起火油轮在随后未做任何解释,离开了事故现场,引起进一步的关注和调查。马来西亚海岸警卫队最终在马来西亚近海找到并扣留了这艘油轮。
所幸这起意外事件中,至今尚未发现有人员伤亡。柔佛州代理海事主管卡玛阿兹里卡米尔(Kama Azri Kamil)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涉事的两艘油轮将被拖至安全地点,以便进行进一步调查,海事部门也将调查事故原因。”虽然没有透露这两艘油轮将被拖往何处,但他表示:留在Ceres I号上灭火的26名船员全部安全。此前从Ceres I号撤离的14名船员和Hafnia Nile号的22名船员均安全抵达新加坡。
事故发生时,Hafnia Nile号正向日本运送约30万桶石脑油,石脑油是制造石化产品的原材料。对现场进行空中勘测后发现了少量石油泄漏的痕迹。Hafnia Nile号的经理哈夫尼亚(Hafnia)正在与马来西亚当局商谈移走其船只的事宜。他表示:“Hafnia Nile号情况稳定,有四艘配备有石油救援和消防装备的拖船负责维护。
预计另一艘具有深海拖曳能力的拖船将很快加入该船。热量评估未发现Hafnia Nile号外部结构上有任何热点,也没有明显的火焰或烟雾迹象。专家正在进一步评估。”
此类事件在该区域并非首例。新加坡作为亚洲最大的石油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加油港,其周边海域是亚洲与欧洲和中东之间重要的贸易航道,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航线之一。最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接到了数次石油泄漏警报。
油轮运输事故近来频频发生,背后是日益复杂的马六甲海峡航运环境。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航运通道之一,马六甲海峡每天都有数千艘船只通过,其中包括大量运送石油和天然气的油轮。海峡狭窄且航道复杂,加上频繁的恶劣天气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事故多发地带。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近年来“地下船队”(dark fleet)的不断增多更使得这一地区安全隐患增多。
所谓“地下船队”,是指那些关闭识别系统、试图躲避监管的船只。它们常常从事非法活动,如走私石油、逃避制裁等。由于这些船只不按常规航线行驶,且不与其他船只和监管机构保持联系,极大地增加了碰撞和其他事故的风险。这一现象在马六甲海峡尤为突出,因为这里不仅是合法贸易的必经之地,也是非法活动的温床。
马来西亚以东的海域是连接亚洲和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贸易通道,长期以来一直是“地下船队”活动的热点。船舶之间经常进行秘密船对船转移石油,以掩盖货物的来源;在需求放缓时则在平静的水域中等待。
目前该海域有大约30艘老化的油轮,所有油轮都带有“地下船队”的色彩。超过三分之二的承运人在国际航运数据库中没有确切的保险公司。
在此次事故中,尽管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调查,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六甲海峡的高密度航运环境和“地下船队”的存在是重要的风险因素。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其港口和航运业将直接受到影响。首先,油轮相撞起火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大量原油泄漏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新加坡和周边国家的渔业、旅游业将受到直接冲击;其次,还可能对新加坡的港口运营和区域贸易带来负面影响:类似事故发生后,海上交通可能会受到管制,船只通行速度减慢,进而影响到新加坡港口的效率和货物吞吐量。这对依赖国际贸易的新加坡来说,损失较大。
此次油轮相撞起火事件是又一次警示,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稳定。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各国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航运风险,保障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