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制裁浪潮下 中国需要再...

贸易制裁浪潮下 中国需要再全球化?

16449

(6月26日,新加坡)近期,欧盟宣布对19家涉支持俄罗斯侵乌的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这些企业被指控直接“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复合体”,参与俄乌战争。据外媒报道,当时正在访华的德国副总理哈贝克于星期六(6月22日)举行的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高级别对话中提出,德国和欧洲的安全利益已经直接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而中国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是柏林和北京经济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美贸易战牵涉到全球经济

同时,美国政府也在调查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担忧它们可能通过美国云端和互联网业务获取美国数据并提供给北京。此外,美国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新的关税,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5%增加至100%。

当前,北京政府对欧美的制裁表示出强烈的反对。中国外交部已向欧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撤销制裁。同时表示,美国政府的行为是保护主义的烟幕弹,最终只会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利于任何一方的产业发展和绿色转型。

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对外贸易环境算得上风雨交加。

面对来势汹汹的贸易制裁浪潮,中国学者李伟认为,中国要通过再全球化来摆脱地缘政治的制约。

“中国需要再全球化,重构我们的供应链,才能尽可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升级比较优势,继续保持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让众多国家受益。经济上的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遵循比较优势,得以最大性价比配置,优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政治上的全球化促使区域国家共同关注社会问题,协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文化上的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互相影响交融成就新的时代潮流。

中国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中国总理李强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强调,中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根植于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包括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以及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在这种情境下,中国考虑再全球化,延展和分散产业链和供应链确实是有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分担海外市场受到某些经济主体制约的风险。然而,再全球化真的这么简单吗?

近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开始对全球化提出质疑。外来低廉的产品大大冲击着本土市场,冲垮了企业的生产线,挤压着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虽然市场上仍充实着数量繁多的商品,但人均消费力却在下降。

如泰国,随着美国、欧盟和中国之间持续的贸易冲突,以及中国低价商品的不断涌入,泰国企业,特别是钢铁和金属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本土技术和供应链难以与中国竞争,涌起了一股工厂倒闭潮。据统计,去年泰国平均每星期有26家工厂倒闭。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在G7会议召开期间表示,“我们对中国生产越来越多廉价工业设备的经济模式有意见,因为这不仅对欧盟、美国有影响,还对全球经济都构成威胁。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保护本土经济,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纷纷采取关税措施,提高外来商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成本。其中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拥有庞大产能,并不断重视出海贸易,希望对外贸易拉动国内需求市场的中国。

去年,作为唯一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意大利宣布正式退出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继TikTok禁令、半导体科技封锁之后,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提高进口关税。同时,欧盟也在跟进发起征税浪潮。

珍妮特·耶伦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在今年访问北京时,再次抛出“中国产能过剩”论,认为会对国际市场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影响,并呼吁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针对中国由国家主导的工业政策筑起“反对之墙”。尽管她还和欧洲一样在谈对华的“去风险”而非“脱钩”。然而现实是,欧美正在不断寻求在国际贸易供应链上进行“去中国化”,来达到贸易上以及政治上的优势。

然而中国的全球化策略却不得不考虑欧美的市场。迄今为止,美国和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对象。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5002.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4.8%;中国对欧洲出口额7122.7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1%。

美国如今依旧是世界第一大市场,在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与欧洲在全球供应链中同样处在核心地位,中国难以绕开美国与欧洲这两个超级市场去实现再全球化。因此,中美地缘政治关系仍是问题的核心,无法回避。

当前国际市场深受中美这两个影响力不容小觑的大国贸易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小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认为,当前中美紧张关系使全球经济分化,出现了经济上的碎片化。“全球贸易和投资一直保持着弹性,这主要是因为资金流通过连接器国家改变了路线。 这些不结盟国家可以从日益加剧的地缘经济分裂中受益。”

如欧美企业纷纷将原本在中国的制造基地逐渐迁移至东南亚和印度。华侨银行首席经济师林秀心认为,尽管地缘政治给东南亚、或者新加坡带来了利好消息,但运输成本上升和潜在的贸易路线绕道可能再次影响全球供应链。

IMF的报告也强调经济碎片化不等同于去全球化。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全球经济可能会因碎片化而受到损害。从长期来看,这可能会导致全球GDP减少多达7%。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则呼吁各方要正视共同的困境,避免因相互猜忌和误解走向共同毁灭。在他看来,未来将是多极化的,中美竞争没有最后一招。

全球供应链的紧密连接造就了当下经济的发展。即使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也在日益加强。这使得任何国家,尤其是深深参与并影响主导全球贸易的大国们难以与另一方彻底“脱钩”,合作和对话仍然是最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