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重组 东南亚“新...

全球供应链重组 东南亚“新飞雁”机遇与挑战并存

16807

(6月24日,新加坡) 随着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全球经济版图中,东南亚地区正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关键区域,成为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受益的“新飞雁”,其中越南、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出口预估达到超过10%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如果保持住增长势头将在2030年实现翻倍。

野村全球经济(Nomura Global Economics)在5月份发布了一份名为《亚洲新飞雁》(Asia’s New Flying Geese)的报告。该报告借鉴了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ira Amano)在1935年提出的“雁行模式”(Wild Geese Flying Pattern),来分析当前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趋势。

“雁行模式”最初是用来描述二战后,日本如何将其生产活动转移到亚洲其他经济体,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新加坡、香港、韩国等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模式象征着一种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其中领先的国家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ira Amano)在1935年提出的“雁行模式”(Wild Geese Flying Pattern),来分析当前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趋势。

“新飞雁”指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那些能够利用供应链重组机遇,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还能够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地位。

东南亚“新飞雁”崛起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和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供应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巍认为,过去拜登政府的政策是,在积极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同时,主动推动“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美国与印度和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显著加强,则是推动“友岸外包”的结果。苹果公司这样的超级企业正把供应链大规模地向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而这些事件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为东南亚“新飞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据野村全球经济的调查显示,约130家跨国公司中,有28家计划在印度设立或扩大生产设施,其次是越南23家。这表明跨国公司正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报告估计,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三国的出口将以超过10%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这意味着到了2030年,这三国的出口总额都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翻倍。

亚洲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 中国成“头雁”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亚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极高,尤其是新加坡和越南,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分别达到60.1%和58.8%,远超美国(34.5%)和欧洲(24.6%)。其中新加坡的前向参与度(forward participation),即出口中境内增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占总出口值的比重,更是从2010年的46%提高到2020年的56%。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受到美国与欧洲的制擎,但其生产能力和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中国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新投资的最大投资者,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正成为“头雁”这一角色。亚洲其他国家在供应链重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中国的中间产品进口,以维持其生产活动也印证了这一点。

新加坡的机遇

全球供应链的转移为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同处亚太地区且为区域贸易供应链枢纽的新加坡同样是本轮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受益者。

相较于印度和越南等国,新加坡的优势在于更高端的技术含量

汇丰银行亚细安经济学家刘韵认为,相比于印度、越南这些新飞雁,新加坡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其专注于生产更高端、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也认为供应链转移的趋势为作为全球商业中心的新加坡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新加坡提供了独特的市场机会,它是东南亚最成熟的经济体之一,并拥有先进的制造能力。”

针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新趋势,2021年,新加坡适时推出了号称“创造无限可能”的“新加坡+1”战略,吸引了一大批外国资本到新加坡投资,推进本土产业的升级。同年,发布“制造业2030愿景”,设定了将制造业增值提高50%的目标,并确保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新加坡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为企业提供稳定性,同时在数码转型趋势下,专注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数据分析等领域,挖掘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经济的机会。

今年5月,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在出席CeMAT东南亚展览会表示,新加坡将致力于加强其作为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中心的地位。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出了绿色供应链知识中心,加快物流业的绿色转型。此外,政府支持企业采用工业4.0解决方案,以缓解人力短缺问题,并增强货物和冷链的可追溯性。

同时,新加坡拥有约7万名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每年约有3600名相关专业的学生从高等学府毕业。不断扩大的本地人才库为供应链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如今,面对中美贸易紧张和全球疫情的双重影响,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快速的重构,这为东南亚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通过这种方式,东南亚国家有望复制日本当年的成功。通过竞争成本的优势、位置的便捷与完善的基础建设等因素,东南亚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的经济转型和增长,从而成为全球经济中的“新飞雁”。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放缓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亚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产生了影响,东南亚国家需要把握机遇的同时做好充足的风险管理应对挑战,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