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新加坡)在李显龙执政的20年中,共访问了中国14次,成为同期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外国领导人。他的行程不仅限于中国的首都北京和沿海大城市,还多次涉足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李显龙祖籍广东梅州大埔县,天然地与中国有更相近的关系。他从小在华文环境中成长,会用流利的华语发表演讲,认为华语塑造了他的态度和个性及对社会和世界的观点。
2010年,李显龙总理同夫人何晶一同访华,在八天内除了与中国高层会晤、出席峰会、参访企业,还到访重庆、长沙、武汉、上海、苏州,实地感受不同城市的脉搏,把握中国不同方面的最新动态。从长沙前往湖北赤壁途中,他还特地搭乘了一段武广高铁,了解中国高铁的发展。
在2005年和2012年,李总理两度受邀到中共中央党校演讲。这样的礼遇在访华的外国政要中是罕见的。
然而,在李显龙执政的期间,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亲中派”,这与新加坡所处的复杂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身为新加坡总理的李显龙必须从新加坡利益出发,采取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外交,同时在各大国纷争中保持平衡中立姿态,以为新加坡谋求稳定的外界环境。
新加坡和中国于1990年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关系可以追溯到1976年李光耀首次访问中国和邓小平于1978年互访时。新加坡一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新加坡与台湾也有着密切而长久的友谊。
在台海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坚决反对任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与台湾进行官方往来,包括军事交流和合作。
2004年7月,在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总理前一个月,李显龙对台湾进行了一次私人和非正式访问,以评估那里的事态发展:海峡两岸局势是一个潜在的爆发点,那里的冲突可能会对地区稳定和新加坡产生影响。
这导致了李显龙与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第一次摩擦。尽管他在访问后重申,新加坡一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湾独立,新加坡甚至在与中国建交之前就采取了这一基本立场,“我的私人和非官方访问不会改变或抵触这一政策。”
2009年新加坡与中国签订《中新自贸协定》,新加坡成为了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全面自贸协定的亚洲国家,中新双边经贸合作进入更为密切、成熟的新阶段。双边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合作领域更加深入,中新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但2012年,李显龙同意美军在新加坡部署4艘濒海战斗舰,次年他明确支持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计划,并且希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得以实施,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
在中国看来,新加坡无疑是在南海事务上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两国关系再次陷入紧张。
对此,李总理坚定维护新加坡在外事权上的独立自主性。他在2015年的拉惹勒南讲座说:“尽管我们与中国关系良好,但显而易见,我们是新加坡,他们是中国的,我们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然而,这些与中国的小规模外交波折不应遮蔽李显龙领导下新加坡与中国关系的广泛性和实质性。
2015年启动的“中国-新加坡重庆互联互通倡议”,为政府间的合作开辟了新的平台。
2017年,李显龙访问了中国,对中国高铁、手机支付等便捷性大为称赞。2019年,李显龙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影响全球的趋势。他公开表示:“中美经济贸易摩擦让所有人都明白,中国的崛起是必然,并且无法被阻止和打压。美国必须容纳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强大中国。”
李显龙在2021年双语基金成立10周年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双语政策对新加坡的成功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应及早开始双语学习。
“机会和市场都在中国,各国不能不和中国做生意。”李总理任内,新加坡与中国两次升级双边关系,2015年升级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2023年又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2024新加坡与中国执行新的互免签证政策。新中之间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合作日趋深化。
李显龙曾说过:“在一个不确定、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世界中,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小国。”它被更大的邻国所包围,位于大国利益交汇的多元化地区。无论是对哪个国家,李总理都以务实主义为基本原则实行开放中立的平衡战略外交政策,一切从新加坡的发展利益出发。
今年3月22日,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访华。3月26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也前往新加坡进行交流访问,重申新中两国长期友好的关系,期待进一步在传统和新兴领域继续开展高质量和前瞻性合作。4月9日,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访华,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有媒体评论,这新中两方的频繁交流释放了一个信号——新中愿继续保持各层级密切交往,推动新中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取得更大发展。
在变幻莫测的时势下新中双方互相合作扶持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担任新加坡驻华大使14年的陈燮荣形容,在李显龙总理执政的20年,新中关系蓬勃发展,如今双方的关系很牢固、具实质性,而下一任总理黄循财也会继承“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关系坚实基础”,并继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