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到学术再到医学,国际人才对于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取得成功有着历史的重要性。Moderna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加拿大的Noubar Afeyan就是当年在麻省深造后,后在美国创业成功。Twitter 的新 CEO , 印度裔Parag Agrawal也是来斯坦福读书后进入美国职场。这样优秀的外国人才来到美国读书深造,在各行各业为美国创造的传奇数不胜数。
中美关系的变化,今年内在美国又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遭受枪击身亡案件,这引起中国社交媒体上对美国留学环境的担忧甚至抵制。另据今年11月公布的《2021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 2020至2021学年,美国大学新增国际学生数量比上一学年骤降46%,国际学生人数减少15%,中国大陆学生人数下降14.8%。疫情中的美国作为,让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受到影响,这是否继续让美国输掉国际人才战?
疫情中,中国赴美留学增幅下降,人气不降
据2021年8月25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微博公布赴美留学签证数据,自5月以来,美国驻华使馆向中国留学生签发8.5万张学生签证,这一数字与疫情前2019年数据基本相符,2019年5月-8月签证数量为84898万张。该声明表示,美国是全球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首要目的地,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多元化,美国随时准备向包括中国学生和学者在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发放签证。
对此现象,总部设立在北京的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认为,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增幅可能没有以往那么大,以往中国每年赴美留学生数量增幅是两位数,从2019年开始,中国留学生赴美人数增幅大幅下降。但绝对基数很大,根据美方统计,仍然有38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校读书和研究,这说明下降幅度没有像一些观点所想象的那么大。
从事教育工作的美国印度裔资深教育专家拉伊卡·班达里(Rajika Bhandari)最近出版了新书《美国的呼唤:机会之国的国际留学生》(America Calling: A Foreign Student in a Country of Possibility),她在书中谈到了在美外国留学生的总体状况。
移民仍然是留学动机之重
在班达里看来,21世纪的国际学生们是在互联网下生长的一代人,他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大量信息,因此他们来美国获得海外文凭的想法也不尽不同。他们会从精明的消费者角度考虑:我应该去美国吗?去美国留学,是最好的投资回报吗?还是去英国或其他国家?
尽管如此,有些基本的情况还是没有改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移民仍然是一场持久挑战,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美国经历也不能完全理解美国的国际学生来说,这仍然主导着他们在美国的整个生活。
另外,对那些来自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他们仍旧没有为学术文化做好充分准备:将大学课堂视为一个开放、民主的环境;在学习中培养真正独立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有质疑教授的想法,事实上,这也是对你能多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质疑的思考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评估。对于许多来自高度传统的亚洲文化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课堂上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常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教授。
十年前,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以来美国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为主。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中产阶层的快速增长,在过去的几年里,来美国读本科的年轻中国学生大量涌入。但是,根据今年的统计数据,这一差距似乎再次缩小了。
班达里认为,原因之一,国际本科生基本是全额自费,他们是真正为美国学府的“财神”。然而,这些国际学生的家庭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在许多国家,中产阶级已经开始萎缩。现在,许多家庭正在重新考虑他们是否有资源支付孩子在国外的教育费用。
几乎在每一个发达国家——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还有其他国家——从教育到移民,这是一条长期存在且无处不在的途径。在美国,情况并非如此。据统计数据,70% 到 80% 的国际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会选择继续留在美国,来的多于回去的。比如富布赖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这是美国政府促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旗舰项目,参加交流项目的人数少之又少。大多数来这里的学生都是有个人动机。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 F-1 国际学生签证继续将保留所谓的“单一意向签证”,这意味着17 岁的本科生必须在驻该国的美国大使馆官员面前宣誓说:“是的,我相当肯定,四年后我会回国。”那你怎么能确定?在美国,不会要求 17 岁的年轻人确定他在四年后将做出什么决定。我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是诚实的,说出对他们当时来说是正确的事情。对我来说也是这样,但是你会与时俱进,做出变化。
政策不确定带来生活不确定感
在美国的国际学生虽然可选择通过实践培训计划(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在毕业后获得申请工作机会,但是该计划没有通过立法成立。这就像一把悬在每个留学生头上的剑:毕业后能否工作?会发生什么?
班加里谈到,美国的移民政策正在损害美国吸引和留住外国学生的能力。现有的限制和积压的矛盾,成为美国正在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问题——在美国培养的人才。
在美国的国际学生,几乎都会被美国移民政策的严重不确定感所支配。 他们需要遵守很多移民规则,例如,每学期需要修多少课。
美国学生可以自由休学,尤其是研究生。美国学生可以说,‘我会保留学籍,但我要去世界银行工作两年。’然而,对国际学生来说,这种自由不存在。在美国的留学生,所做的一切都要受移民规则的约束。
很多美国人脑海里对外国学生有个刻板印象,“哦,国际学生很聪明,他们在短短五六年内就完成了博士学位,他们太聪明了。”其实,这并不是美国人说外国学生聪明,而是认为他们别无选择。除了继续学习并遵守移民规则要求之外,他们别无选择,否则可能将立即失去身份并遣返回国。
这样的经历像是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感,这是一个无休止的等待和不知道的过程。比如,你申请了实践培训计划下的工作许可证,过后必须一直等待,因为你也不知道它何时会通过。然后你可能会申请 H1-B 工作许可,而这个结果也伴随着自身的不确定性。美国学生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然而这确实支配这国际学生在美国的生存方式。
留学新兴市场正在兴起
相比之下,班加里认为,加拿大的政策对国际学生比较友好,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通往职业和劳动力的途径。
与此同时,赴法外国留学生构成发生很大变化。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署2021年11月数据,办理赴法留学申请的中国学生数量比2020年增长了41%。一方面,多个亚洲国家由于受疫情影响仍处于未完全开放状态,与2019年相比,来自亚太地区的留学生数量下降35%。另一方面,法国更吸引来自马格里布地区(与2019年相比+16%)、非洲法语区(+17%)、黎巴嫩(+50%)、美国(+43%)和土耳其(+30%)的留学生。
除了去往发达国家的留学目的地,王辉耀透露,他认识不少自费去一些非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去这些国家留学价钱便宜,掌握当地语言和社会关系会有很大助益,甚至可能比去美国有更大发展。他举例说,就像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有很多美国人来中国学习,了解中国。这些人日后很多成了中国通,他们的职业发展很好,一些人甚至成为美国国务院高官。中国人也应该有这种心态,去国际上发展,特别是可以去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中国成为大国后,人才在世界分布也要多元化,不能只抱持老思维,即留学就是为了摆脱落后,赶超先进。
王辉耀提及,虽然中美之间出现贸易战和地缘政治博弈,但美国在全球广泛吸引人才这个国策是没有改变的,拜登政府不但取消特朗普政府设立的不利于吸引留学生政策,并且加大全球吸引人才力度,他们知道中国是人才来源最好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中美关系的当下,美国人依然能给中国留学生发出那么多签证,其吸引人才策略可见一斑。
印度是一个充满等级特权制度的国家,班加里在1992年作为心理学研究生从印度来到美国留学。她说美国的多元和开放,社会契约中包含的平等和尊重,这迫使自己正视自己的偏见,改变和开放思维。她也说,来美国求学的国际学生能感受到美国的特别之处。他们就像一块海绵,正处在塑造价值观、想法和信念的年龄。这样的国外求学经历,将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变革性影响。
美国在世界上产生了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这样有影响力的故事,这正说明美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自由的理念:思想自由、追求自己愿望的自由、重塑自我的自由。她在书中说了一个美国经历,有一天看到一个成年人戴牙套,这让她感到惊讶。这是一个重塑自我的标志。而这正是她想要表达的,人们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由,来到这里的外国学生也会看到,他们会接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这才是美国真正吸引人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