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磨刀剪手艺

狮城磨刀剪手艺

65373

磨刀剪看似简单,这门手艺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反复的练习才能做到。磨刀剪师凭着坚韧不拔的决心和耐性逐渐掌握这门手艺。早期初入行者常被顾客质疑其手艺的精湛,多半还是相信老师傅的手艺,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磨刀剪师就有越老越吃香的口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磨刀的人渐渐减少,磨刀剪手艺面临后继乏人,无论在香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都成了一门濒临消失的传统行业。

文章特约:陈伟玉博士

磨石工具

裁缝师、理发师、厨师和屠夫的主要工具是剪刀和菜刀。刀剪工具对他们而言,绝非钝了再买一把新的,就一了百了;反之,是他们的谋生工具,而且用越久越顺手,丢掉用惯的工具甚为可惜。因此,他们就成了磨刀剪店的常客。

香港著名磨刀师傅陈华,又有「香港刀王」之称,磨刀71年。他说:“磨刀不能一步到位,跟上楼梯一样。要达到自己理想与目标一定要艰苦奋斗。而且要有信心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这句话道出了其穷尽一生心力砥砺磨刀功夫,只为成就吹毛断发的一刀。 [1]可见磨刀师对磨刀的执着,以及其人生态度。

李氏父女“包利”
“包利”磨刀店由李文恆所创办,新会人,战后南来新加坡谋生。起初做木匠,经常使用刨刀和齿锯,稍有不锋利,就会拿工具去磨,因此练就磨刀好本领。后来,他在硕莪街(Sogo Street)的五脚基摆摊磨刀。1968年珍珠商场开业,他便在二楼开设“包利”磨刀店。“包利”的意思,源自 “包你刀利”之意。顾客上门第一个问题都会问他“利不利”,他都会信心满满拍胸口回答说“包利”。“包利”二字因而成为其金字招牌。

包利磨刀师李慧贞

1970年,李文恆年事渐高,其女慧贞不愿看他太劳碌,决定到店里帮忙,学习磨刀。其父对她相当严厉,经常骂她,以纠正其磨刀技术。她说:“初入行时,不仅要面对割伤手的危险,也要面临“赔剪刀”的窘境。”由于对新手的技术不信任,所以诸多挑剔,要求重磨。有的时候,还要忍受顾客冷嘲热讽。顾客还会毫不客气地说:“剪刀不磨还好,一磨就钝掉”,听了极度难受。然而,她凭着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一一克服种种难关,也赢得顾客的信任,接掌其父生意。

经刨光后的理发剪刀是理发师的谋生工具,而且用越久越顺手

李慧贞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开门营业,深怕老顾客扑空,所以坚持天天营业,不轻言退休。她磨一把刀平均约半小时至一小时,磨刀重视的是质并非量,强调每把刀都用心去磨。因此,她的手艺赢得口碑,许多老顾客常年找她磨刀。虽然店租年年上涨,但她依然热爱这份工作,坚守岗位,宣称只要双手能动,就会一直磨下去。她与一些老顾客建立深厚的感情,有的顾客甚至千里迢迢来找她磨刀,有时也会打磨比较特别的刀。她印象最深刻曾打磨过一把弯弯匕首,是尼泊尔的刀或者乩童的刀。

磨刀师大卫.林(David Lim)
大卫.林是一位专业磨刀师,热爱学习,对磨刀技术要求精益求精。自小在峇峇(Baba)家庭长大,从年轻开始喜欢刀,后来为了这个兴趣开设Razorsharp公司,以销售高档橱具用品如德国和日本菜刀品牌、炒锅、不锈钢勺子和磨刀石等。他取Razorsharp店名的意思为“把刀磨到锋利”,也提供磨刀服务,号称什么刀都可以磨。他磨过最特别的刀即是乩童用来割舌头的刀。另外,又提供售后服务,免费替顾客磨刀,以及教导顾客如何磨刀。此外,也做修复工作,使旧刀重新开刃。他曾替一位顾客修复一把陈旧老刀,结果顾客喜汲而泣。

磨刀师大卫.林开设Razorsharp公司,销售高档橱具用品
销售日本菜刀品牌

大卫.林认为磨刀最重要的三点:一是磨刀石头材质,基本上,分成粗、幼、细和滑;二是力度,不同的刀口部位,使用力度皆不相同;三是角度,磨刀角度达致吻合。他不鼓励用磨哆机器磨刀,因为容易破坏刀里面铁质的构造。磨刀时,他强调用眼看、耳听与手指触摸,以了解刀口的锋刃度。磨一把刀花费的时间约5-15分钟。虽然他强调与时俱进,也购买先进机器用做抛光用途。他喜欢与人分享磨刀技术,教导烹饪学生磨刀,甚至借刀供他们使用。除此以外,也喜欢出国考查,量身定做刀具。他专程到日本大阪堺市(Osaka,Sakai city)找工厂制作刀具,甚至要求铸造师傅刻上姓名符号。

麦姓父子“广就记”
麦国就是一位专业磨剪刀师,专门替理发师傅磨剪刀、电剪和剃刀等工具。他的磨剪刀手艺源自父亲麦大善的真传。其父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年长到广州当学徒,后来南来新加坡谋生, 在珍珠街上段(Upper Chin Chew Street,俗称豆腐街)开设麦善记。麦国就说:“我在15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三年后继承父亲的生意,开设“广就记”。这个招牌名是父亲替他命名的。 ”除了磨剪刀以外,也有销售一些理发工具。他做事勤快,很受理发师傅欢迎,客源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来自马来西亚的新山(Johor Bahru)、笨珍(Pontian)和印尼巴丹岛(Batan)等地。每逢佳节或开学前一、两个月前最忙碌,因为理发师傅都会找他修磨工具。

1960年代麦国就在珍珠街营业,1994年因都市重建而搬迁至福海大厦。2000年后,他年纪渐长,把生意交给其子志伟管理。麦志伟说:“父亲很有耐心教导我磨刀技术,并不会责骂我。我前后花了二、三年才掌握这门手艺的窍门。后来父亲把生意交给我做,而他从旁协助我。比如一些电剪拆除后,父亲会帮忙我重新组装。”麦志伟接手这门生意以后,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技术,更换新机器,以便提高磨刀水平,使得剪刀工具更加完善及精美。虽然传统理发院逐渐减少,但是他依然经营这门家业。此外,也开拓新市场,销售一些宠物美容工具产品。

磨剪刀师黄景祥
黄景祥,祖籍莆田,早年在马六甲从事理发业,后来到新加坡发展。其岳父开设“黄明记”磨刀剪业,他就跟随岳父学习这门手艺。他说:“我的店是磨刀剪兼销售理发工具。裁缝师的剪刀一旦掉在地上,刀面就有缺口或变成钝掉,他们就会拿来修磨。早年人民收入较少,舍不得购买工具,所以一旦有损坏,多半拿去修磨。经修磨后刀口比新的剪刀还要锋利。磨一把剪刀大约30至40分钟,如果要加工弄薄时间较长,须花2小时。磨一把剪刀可以用4至6个月,费用10、12新元(约50-60人民币)。新的剪刀磨开锋,磨了会比较锋利,比较好用,不然不好用。”

黄景祥的磨刀剪工作室

除了磨剪刀以外,黄景祥也帮家庭主妇磨菜刀,以及传统面包店的面包刀。磨菜刀时发出的声音较响亮,因为用摩托机器打磨,所以会比较吵。其店早期位于南乐街(Nam Lock Street),营业时间早上8时至下午8时。顾客以熟客为主,有的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巴丹岛。外客要求取货时间快速,早上拿来磨,下午就要取回。后来搬到惹兰勿刹(Jalan Besar),也开拓五金生意,创立景祥五金。以前磨刀剪的顾客较多,现在磨刀剪的顾客较少,因此他把磨刀剪业转而当成副业。除了他与“广就记”继续经营磨剪刀以外,早期还有郑祥华和广胜两家,但后来都一一歇业。

参考文献
大卫.林与郑宝珍的访谈,2017年7月27日。
陈凯松,〈访磨刀达人李慧贞岁月无法磨灭的记忆〉,《联合晚报》,2016年6月20日,页7。
黄景祥的访谈不,2017年7月18日。
李慧贞的访谈,2017年7月6日。
林礼颖,〈七旬妇守父业不言休,磨过数十万把刀〉,《新明日报》,2016年3月7日,页8。
林妙娜,〈保存渐渐记忆,文物局记录磨刀手艺点滴〉,《联合早报》,2012年12月19日。
麦国就、志伟的访谈,2017年7月14日。
王舒杨,〈他们的手艺留不住放不下〉,《联合早报》,2014年12月30日,页6。
张楷玲,〈濒临消失的传统行业磨刀〉,《联合早报》,2015年12月18日,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