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慈济二十五周年:人文...

新加坡慈济二十五周年:人文关怀,至爱至诚

25299

之前听多个朋友提起慈济,上周亲身前往,是因为庆祝25周年的新加坡慈济主办的《经典・壮游・20年》摄影展,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进慈济。

《经典》杂志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家地理杂志》,在放眼世界中不惧锤炼东方视角,创刊20年来荣获38项金鼎奖及多项卓越新闻奖。这次展出近80帧图像,纵览东南亚的华人文化传承,横跨五大洲七大洋的人文风土。

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新加坡)慈济大爱人文馆总策展萧明兰(Seow Beng Lan) ,介绍摄影作品《风雪中的等待》,照片中是一群阿富汗难民。

一幅《风雪中的等待》,照片中是一群阿富汗难民。裹住身体的围巾肩头落满了雪花,脸庞冻得发红,可是他们还是坚强地在风雪中挺立着,迎接慈济志工发送物资。拄着拐杖,佝偻的身体,期盼的眼神,令人过目不忘。

这间坐落于新加坡北部三巴旺的慈济大爱人文馆(Tzu Chi Da Ai Gallery),也是慈济全球第一间人文馆。人文馆由一座英殖民政府时代所建造的独立式洋房改装而成,黑白格子的古老风格,米黄灯光下的墨迹书法,整个馆藏透射出浓浓的人文气息。

慈济在全球的第一间人文馆

第一次推开慈济的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只竹筒扑满。随行的慈济大爱人文馆总策展人萧明兰师姐(Seow Beng Lan)介绍说,慈济最初成员的三十位家庭主妇,在证严上人的带动下,每天出门买菜前,投下五毛钱到竹筒里,储蓄救济金。积小钱,可行善的“竹筒精神”,就从菜市场宣导开来。

慈济大爱人文馆馆长肖明兰师姐与时代财智总编辑宋娓(右)

跟随萧馆长,我们踩着陈年木地板,来到馆藏二楼。两粒大大的红豆,跳入眼帘。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萧馆长本身也是一位设计师,她参与了大爱人文馆的设计。“红豆本是结缘品,很自然地把台湾和新加坡连在一起了。”她解释了红豆的概念。

当脚步一步步深入,参观者会发现更多触动心灵的点滴。 一床不起眼的灰色毛毯,原来是从废旧塑料瓶的原料提取而来,而那个简易的折叠床,竟然曾获得“小红点”设计大奖。可折叠,可当床当桌椅,且轻巧易携带。慈济的救援物品看似不起眼,却藏着这样的人文关怀。

从摄影展的角度,我们走进了人文馆。正要推门之际,地上一排字幕,“走路要轻,怕地会痛”,这是一种对自然的何等敬畏呢?

2010年夏天,巴基斯坦遭遇世纪水患,大洪水卷走了1600多人的生命以及600万人的家园与毕生财产。即使刚出生十五天的婴儿,弱小的身躯却裹着薄巾躺在湿冷地上。当证严上人得知,心里却哽咽难受,这出发她研发简易组合式睡床的想法,以应灾变发生之际能安顿灾民身心。

“每当有灾情发生,慈济会及时为灾民提供援助。简便而又优质的睡床,能在受灾国家发挥重大作用。”一种敬佩,从内心油然而生。

慈济大爱人文馆的另一位设计参与者——人文志业发展室主任莫炳燊(Mok Peng San)介绍了大爱人文馆的规划,它由不同主题的展区组成——新加坡馆、历史馆、故事馆、看见慈济—世界时事馆、善的体验—多媒体馆;并在环绕房子前后长廊的尽头,设计了四个不同个性的“阅读空间”。爱书人或在绿意盎然的窗前,或在好书成列的书架前,让心灵在文字智慧中悠游自在。

一位看护厕所的老伯,把他的香烟罐“扑满”捐了出来,里面都是五分钱, 这是感动“时代”的人物。

这所慈济大爱人文馆是慈济在全球的第一间人文馆,走进“新加坡馆”,发现更多我们不知道的感人故事,还有感动“时代”的人物。一位看护公共厕所的李老伯,每天就是在厕所门口卖纸巾和收取每人一次一角钱的厕所费过生活。然而,当有灾情发生时,他却把他的“扑满”捐了出来。那是一只香烟罐,当志工把钱倒出来,里面都是五分钱,点算过后,居然也有200元。这对老伯其实是不小的收入,可是他却无私的捐献了。

一步一物,一景一思。以文托物,以语启心。 转弯的墙角,抬头看见的天花板,甚至是陈年木地板上,随处可见静思法语。展馆以有形的实体、看板文字及丰富的多媒体呈现,重点传达慈济五十年来的历史、大爱足迹与人文典范精神。无论是一块咸豆干、地上的几粒米、三颗高丽菜、连锁砖或赈灾毛毯,处处都在诉说着触动人心的故事。

从商界转行到慈善

佛教慈濟基金會是非营利、非政府的慈善組織,致力於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以及国际赈灾、骨髓捐贈、社区志工、环保等慈善事业。 1966年,证严法师于花莲创立慈济,最初的会员是三十位家庭主妇,目前慈济在全球五十个国家有将近1000万的会员,曾对70个国家提供人道救援。在2010年,慈济获“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UN ECOSOC)特别咨询地位。”

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新加坡)(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Chi Foundation Singapore)成立于1993年,翌年即被授予“公益机构 (IPC)”规格至今。基金会募集社会大众的爱心资源,涓滴不漏地用以推动本土的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和环保活动,携手将新加坡家园打造成一个有福之地。让我们看一组简单的数据:慈济在新加坡,自1999年其,陆续关怀共17家机构;2017年慈善补助总额新元248万元;2017年,有超过3万人次的志工投入居家访视与关怀。

慈济大爱人文馆总策展萧明兰(左一),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新加坡)人文职业发展室主任莫炳燊(左二),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右二)

随行的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执行长刘瑞士(Low Swee Seh)加入慈济已经六年了。他之前是一位房地产商,他说这六年对他改变太大了。不仅生活变得简单,对物质享受的要求降低了,而且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是商人,喜欢比较,计较,这些就会带来不快乐。现在做事不为名不为利,发自内心,同时,我也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瑞士的语气很平淡,却是非常认真。

慈济的慈善工作是“追踪救济、长期关怀”。经初访、评估、研讨、开案后,访视员每月家访关怀,每三个月上门复查,尚缺援助的就补足,或媒合其他社会资源,已能自立的就辅导结案。透过实地走访、用心关怀、节庆聚会,访视员施予长期生活照顾及心灵肤慰,让弱势家庭回归生活正轨。

刘瑞士执行长透露说,目前慈济在新加坡有5万多位捐款者。慈济在新加坡,慈善事业不仅包括慈善,医疗,中医诊所,也走进家里呵护临终关怀。刘瑞士执行长自己也是一名志工,他分享了从慈善事业中的满足感。一位50多岁的男性,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没有工作,还需要长期服药。在4年前,刘瑞士刚刚去走访他时,这位男子的脾气非常暴躁,而且每天吸烟量非常大。

“最难做的事,就是去改变人的心。”瑞士一语道出志工工作面对的挑战。但是他还是每周去看这位男子,陪他说话聊天,开导他。现在对方不仅戒烟了,而且还开始养成存钱的习惯。“他不仅需要医病,还要有心的改变。”

刘瑞士也告诉记者,即使自己是执行长,但是在志工活动中,必须听从活动组长的分配调遣。去家里拜访时,他一样也得弯下腰身洗厕所。

作为慈济事业基金会的执行长,外界很好奇刘瑞士的薪水?尤其他以前是商人。刘瑞士说,这是一份完全义务的工作,没有薪水。这里的志工都没有薪水,即使出国去救灾,志工也是自己出机票,出住宿,甚至用自己的假期。

在采访结束时,天空飘起了细雨。刘瑞士执行长亲自驾车把媒体朋友们送到车站。他说,这辆9座的新车,也是为了方便接送。

听到执行长的话语,我的内心肃然起敬,这种敬佩令人心生向往,慈济精神。人人都有善念。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却是有心人的参与。

新加坡慈济二十五周年志业成果展

人文讲座:《经典・壮游・20年》摄影展
近80帧图像,纵览东南亚的华人文化传承,横跨五大洲七大洋的人文风土。
8日至9日,幕后团队——副总编辑陈世慧和摄影召集人安培淂也将莅临演讲。
20年坚持理想,初心不改,邀您一起来回顾这一场壮游、一场无悔之旅……

Asia Through the Lens of an Italian Photographer: Taiwa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一个意大利摄影师的亚洲印象: 台湾、马来西亚与新加坡
日期:8/9/2018(六)
时间:7PM-9PM
地点:慈济大爱人文馆 137 Queen’s Avenue, Singapore 758592
主讲人:《经典》杂志摄影召集人安培淂(Alberto Buzzola)

人文讲座:从【川流台湾】,谈《经典》壮游20年
日期:9/9/2018(日)
时间:7PM-9PM
地点:慈济大爱人文馆 137 Queen’s Avenue, Singapore 758592
主讲人:《经典》杂志副总编辑陈世慧

更多慈济故事分享:
【国际赈灾:香积饭的研发缘起】
【专题】慈善X科技 打造台湾赈灾力 
【约旦慈善】贝都因游牧民族/难民关怀与志工陈秋华 
【新加坡慈济慈善志业】李阿公的五分钱
【新加坡慈济医疗志业】把药丸贴在墙上 
更多新加坡慈济的志业成果,欢迎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