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来临的中美新冷战

即将来临的中美新冷战

9662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以西方国家的一条对华外交主线。在不长的历史时间里,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浪潮已经经历了好几波了。每一波浪潮轻则曲解和诬蔑中国,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重则影响所在国的对华政策,阻碍甚至围堵中国的崛起。近来,正当中国在积极准备新年主场外交时,新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就开始发酵,并且这一波要比以往的要来得更凶猛和更广泛。

这一波包括了美国、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公开出来“警告”中国,而另一些国家则政府在背后,民间人士在前齐声指责中国。各国政界和学界尽其所能,已经制造了一大堆的新名词,例如“锐实力”“债权帝国主义”“强制性经济力”“新帝国主义列强”“修正主义者”等等,并且名词单几乎每天都在拉长。这些国家的“反华”情绪和行为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涵盖了经贸、安全、文化教育与人文交流等等领域。

涵盖各领域的“反华”情绪和行为

在经贸方面,美国已单边对中国的一些产品大幅度增加关税。就其实质来说,美国已经开始了和中国的贸易战,尽管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战必然都会对两国带来重大损失。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特朗普政府聚焦的是美国的经济,而为了美国经济,特朗普政府正在采取诸多非常的举措,尤其是贸易方面。历届美国政府在考量对华贸易政策时,会把贸易政策和其他政策联系在一起,并且抱有以贸易政策改变中国政治的企图。但特朗普并没有任何这样的企图,他并不认为贸易能够改变中国政治,因此其对华贸易表现得更为直接,就是看贸易平衡数据。这种用单一指标来衡量贸易的方法,使得特朗普政府趋向于采取强硬的政策。当然,特朗普对其他国家也采用如此方法。

安全方面的问题更多、更严峻。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稳定了南中国海局势,但美国正在推动南中国海问题重新“回归”安全议程。特朗普政府2017年12月以及国防部2018年1月分别发表的国家战略报告与国防战略报告,都直接称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声称美国将聚集资源应对中俄的挑战。非常有意思的是,白宫新闻发言人把这份国家战略报告称之为美国“新时代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这种称呼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所提出“新时代”相呼应,其针对中国的目标昭然若揭。

美国防长马蒂斯最近出席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返回美国途中指出,美国决定公开称中国和俄罗斯是战略竞争对手,并非美国的自身选择,而是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他说:“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是(中国)将南中国海的岛礁变成军事哨所。在欧洲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是俄罗斯越境侵占克里米亚,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支持分离分子。”美国的一些智库也在开足马力,迫使政府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

在核扩散问题上,主要是在朝鲜问题上,中国不仅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而中国本身的确也面临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一旦朝鲜成为核武国家,中国整个周边必将全被核国家所包围。更复杂的是,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所有相关国家在朝核问题上,和中国的利益不同,它们以各种形式拖延核危机,把压力转移给中国。近日特朗普宣布将于今年5月前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直接会晤,如果成功,这将是冷战以来最让人震撼的地缘政治事件,或许成为中美之间新冷战的起点。

在安全方面,台湾因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近来美国一直在提升和台湾的关系来制约中国,台湾当局主动配合,因为两岸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官方关系,双方都在采用单边主义。在两岸情势紧张之际,台湾的强硬派(外交和两岸关系方面)走上台面,他们希望中美之间陷入一场“冷战”,相信“冷战”局面有利于维持台湾的现状。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本意是为了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中国一直抱开放的态度,欢迎各国参与这个倡议。不过,西方并不这么看。美国和日本一直持怀疑态度,这尤其表现在美日对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态度上,它们一直相信亚投行是想取代美日主导的亚行。美国和日本2017年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接受了“一带一路”。相反,整个西方对“一带一路”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

德国外长加布里尔最近的言论,可以视为是西方国家态度的变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加布里尔指中国借“一带一路”打造有别于自由、民主与人权等西方价值观的制度,自由世界的秩序正在解体,“目前中国是唯一拥有、而且坚定实现全球性地缘政治目标的国家”,西方国家应当提出对策。加布里尔还警告欧洲,警惕被中国和俄罗斯分化的危险。

根据法国《快报》周刊网站2月21日的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月21日与马其顿总理扎埃夫在柏林联合召开的记者会上警告中国,称中国不应把对巴尔干国家的投资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早先对“一带一路”持积极的态度,但现在立场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仅限于德国,而是相当普遍。尽管这种新变化会不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实际政策变化还有待观察,但对“一带一路”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把“一带一路”视为是中国地缘政治扩张“计划”,能够有效地把“一带一路”政治化,甚至是意识形态化。

“一带一路”对“印太战略”

在亚洲,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应付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印太战略”,而美国特朗普政府也接受了这种思路。多年来,拉印度来对抗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和日本的重点战略考虑,但随着“印太战略”的正式提出,这一战略会很快进入操作阶段,具体化和行动化。这一战略大致会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方面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只是早些时候没有这样的提法。

在围绕核武器、南中国海问题、东盟(亚细安)等问题上,美日印澳都把中国视为威胁,并且逐渐找到了“共同安全利益”。这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已经有年,渐趋成熟。2017年,四国重启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简称QUAD),确保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自由开放”。“四方安全对话”被视为是亚洲版“北约”的开端。

现在美日印澳又开始转到经济战略层面。最近,这些国家初步达成了对付中国“一带一路”的“另外选择”,即这些国家共同推出一个区域基础建设计划。在这方面,这些国家具有共同利益,如果合作起来也有相当的实力。

对美国来说,其所担心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会促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从而抗衡美国。因此,美国必须力所能及地破解这个被认为是形成中的中国势力范围圈。这也是美国接受“印太战略”的理由,认为这一战略可以维持“自由开放的亚太区”。印度对“一带一路”始终抱非常负面的看法,因为“一带一路”覆盖很多印度的邻居国家,印度担心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展,印度会被中国所包围。这些年来,印度提出“东进战略”,积极投资基建连接邻国道路和铁路。

可以预见,无论是“印太战略”还是“四方安全对话”或者其他的组织,一旦针对中国的联盟或者网络形成,其功能会不断扩展,包括网络安全、外太空安全、核安全等等领域。“北约”的扩张历史就说明了这一逻辑。

在文化和人文交流方面,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早已经开始了。这些年来,西方诸国一直对中国的孔子学院计划耿耿于怀,进而采取杯葛行动。尽管孔子学院在当地做了不少有益于两国文化交流的事情,但西方一些人总是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干预西方的手段。此外,中国的“千人计划”也受到西方的干预。美国有关当局早开始监视那些被中国界定为“千人计划”人才的中国学者。

最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不仅公开指责中国在美留学生和学者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认为整个中国社会是对美国社会的“威胁”,因此美国社会要共同对付中国社会。尽管西方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但类似的“中国判断”一旦形成西方的共识,势必影响那些在西方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学生,也会迫使西方学校和研究机构减少与中国的交流。

更应当指出的是,这个领域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动力。与西方商界不同,西方学术界和政策界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堡垒,很多人一直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抱有偏见,他们不想看到中国在西方产生影响力,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即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

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这个群体还是比较同情中国的,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最终会促成中国走上西方式的“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道路。不过,今天,他们看到中国的发展没有符合他们的预期,中国不仅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且“中国模式”也开始在国际社会发生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群体对中国开始“敌视”,会千方百计地“抵制”中国的影响力。

也值得指出的是,和从前几波“中国威胁论”浪潮不同的是,从前都是美国在挑头,鼓动其他国家加入,但这次是其他国家在挑头,鼓动美国来参与。实际的情况是,当美国挑头时,其他国家不见得一定要参加,因为其他国家觉得有美国在行动就足够了,他们自己不仅不用参加(至少不要那么起劲参加),而且可以和中国做生意。但这次,因为美国的特朗普要美国逐渐从国际事务中撤退,这些其他国家感觉到了要挑头应付中国。如果这些国家成功游说美国加入,这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要远超从前。

人们绝对不能低估美国的“中国判断”对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在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上,A国对B国的外交政策,是基于A国对B国的基本判断之上的,是“朋友”还是“敌人”。一旦A国判断B国为“敌人”,A国就会动用所有的力量来对付B国。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从昔日的“盟友”在很短时间里就演变成为“敌人”,最终形成冷战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判断,而两大阵营之间的竞争也因为这样一个判断就开始了,直到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