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

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7744
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是依赖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创造出的一种虚拟电子货币,其中以比特币(Bitcoin)最广为人知。
新科技本就容易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比特币的狂涨,对区块链科技更提供了无上的加持。今年来比特币的价格下修,并未对投资人产生足够的警醒。
 
深度 | 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以下内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段锦泉教授为《联合早报》撰写的评论文章:

 

本人对加密货币的前景抱持悲观的看法,但对于区块链技术则充满乐观的期待。比特币的现象,本质上如同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但穿上了新科技的华丽外衣,只有待泡沫破灭后才会察觉过往疯狂的荒谬。

 

比特币的出现加速了对区块链技术的了解和接受度,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教授简介
深度 | 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段锦泉
新加坡国立大学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Cycle & Carriage讲座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金融学博士

研究领域: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信贷风险、金融计量学、银行与保险等

 

比特币不是一种法定货币(fiat money),电子化的法币事实上早已存在,例如电子支付系统(PayLah!、支付宝等)、地铁卡内的储值等。它们属于一种私领域的金融服务外加信用扩张,电子化货币的发行者有倒闭的风险,自然不等同加密法币。

 

本人认为加密法币有存在的合理性,各国央行应考虑发行加密法币取代纸钞和硬币。本文最后将提出一种可行的加密法币模式。

 
区块链技术是分散式账本
区块链是一种透过互联网的分散式账本,用来记录交易的公共电子资料库。透过电子住址保密交易方的身份而达到匿名效果,依赖公、私钥机制进行匿名交易。

 

区块链采用共识机制(consensus protocol),防止资料遭到窜改。不同的共识机制决定资料的可靠度和系统的运行效率。

 

目前已出现的共识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 一种是核准会员制,赋予区块链内有限的可信节点(trusted nodes)参加共识的权限。 

● 另一种则是开放式的系统,依赖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也就是所谓的挖矿。

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挖矿,越多矿工参与,区块链的内容越无法窜改。

 

要了解共识机制,必先知道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的原理和特征。将一串数目、文字放入散列函数计算,信息会被打乱,最后输出一个散列值(hash value)。由于散列函数的扩散特性,即使只略改输入值,最后的散列值仍会大幅变动,造成难以回推输入值。 

一个区块包含多笔交易,每个区块记录上个区块的散列值,许多区块靠散列函数串成区块链。矿工们提出的区块,包含多笔交易和附带的交易费,同笔交易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区块,被接纳的新区块是矿工间竞争的结果。

 

区块内含的交易费就是获胜矿工的报酬,交易费的多寡自然影响矿工将各笔交易加入其区块的动机。

 

系统让每个矿工拿最长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中的散列值,加上随机数字,代入散列函数,试图产生符合特定条件的散列值;解答没有取巧途径,得靠不断地重复尝试,直到有矿工解出为止。

 

赢得竞赛的概率取决于电脑硬体配备。除了交易费外,矿工的报酬包含由系统发行、随时间递减的加密货币。

 

深度 | 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共识机制的关键,在看似无意义的散列函数运算,尝试改变过去的交易内容,等同和所有矿工竞赛。如果能够在区块链成功地创造一个分支(forking)取代主链,事实上交易纪录就被更动了。

 

制造分支不难,但让分支成为主链,就需要能控制超过整个系统一半以上计算的能量,基本上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比特币的挖矿机制是个安全但没有效率的系统,保持散列函数的难度,成为维持可靠性的必要手段。

 

每增加一个新区块需要10到20分钟,并消耗大量电力。根据Digiconomist于2018年1月8日网站发表的估算,每年因为比特币挖矿所消耗的电力,等同卡塔尔(Qatar)全国电力的年消耗率。

 

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属于另一种开放式的区块链系统,拥有越多加密货币的参与者,越可能被选为下个链结区块的决定者,避免无谓的散列函数运算。此种区块链的资料可信度,尚需时间证明。

 

相对于开放式的系统,可信节点的区块链可具体地减少无谓运算,交易时间和成本都可大大地降低,但控制可信节点的人或组织的可信度变得至关重要。

 
交易效率和负面外部效应
为了维持资料库的可信度,需要10到20分钟才能支付一个汉堡,比特币能成为实用的支付工具吗?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极大,商家的利润可能瞬间消失,商家会乐意接受吗?

 

用经济学语言,挖矿属高耗散成本(dissipative cost)。许多矿工可转嫁设备和电力成本,成本外部化是比特币的严重缺陷。

 

根据Quartz(2018年1月6日)的报道,有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在宿舍使用学校的电脑与电力挖矿,赚了许多钱。类似成本外部化的事例,也可发生在任何大学。

 

比特币的疯涨促使更多人加入挖矿行列,散列函数的难度会自动调高,共识机制浪费的资源更多。让挖矿成本内部化只是种理想,在现有的结构下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继禁止加密货币的交易后,已开始禁止挖矿。阻止负面外部效应的扩大本是政府的职责,中国政府的果断作为合情合理。

 

深度 | 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加密货币的前景
比特币本身不具隐含价值(intrinsic value),就如同不具隐含价值的法币。储值是货币的另一功能,可用来储值的主因是它可在未来换取商品、服务或有价资产,有限的供应量自然是一必要条件。

 

法币是法定的交易媒介,发行的政府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不然就会如阿根廷的比索那样的失控。若任何人都能够随意创造货币,货币必定失掉价值。

 

比特币的设计是在2140年达到2100万枚的最终供应量,但现已经产生了比特币现钞(Bitcoin Cash)、比特黄金(Bitcoin Gold)的分支。事实证明,比特币并没有实质上的数量限制。

 

前文提及挖矿能有效地阻止分支,但强制分支(hard forking)属于一种规则的改变,只要足够比特币的参与者同意,可从主链某一区块开始使用新规则产生分支。

 

强制分支不会在技术上影响到主链的进行,但会改变使用比特币的兴趣,从而影响到主链的长期发展。

 

深度 | 比特币泡沫或许是人类社会进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加密货币可视为互补货币,政府当然只会容许互补货币的有限流通,因为大量流通等于创造了一家不需对公众负责的央行。匿名性加上不受距离、国界限制,透过比特币洗钱是必然的结果。

 

比特币的疯涨及做为洗钱的管道,注定招徕金管单位的关注、干预。新科技的华丽外衣,让加密货币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但本人相信,时间只会证明加密货币是场超高成本的社会实验。

 
加密法币的可行性
 金融机构账户的电子化,加上许多其他电子支付管道,法币事实上已经高度电子化了。许多电子支付能在一两秒间完成,比使用现钞方便,也大大降低商家的交易成本。大部分电子化法币留下实名电子纪录,地铁卡之类虽具匿名性,但只适用于小额交易。

 

电子化法币事实上具有信用风险,假如说支付宝倒闭了,账户里的法币就可能全部或部分随之消失,原因当然是支付宝信用扩张的结果。经验告诉我们,信用扩张属于企业所无法抗拒的诱惑。

 

老牌的金融集团如雷曼兄弟倒了,当红辣子鸡如支付宝就一定可屹立不摇吗?要想创造出不具信用风险的电子化法币,非得中央银行来主导,以加密法币逐渐取代纸钞和硬币,减少印钞、铸币的成本。

 

央行发行加密法币具先天技术上的优势。因为银行系统本就是受监管的、互相依存的信任体系。从区块链的角度,信任节点的共识机制最为合适加密法币,银行成为自然信任节点。银行的大小可用来决定分配到的工作量,等于是信任节点加上权益证明的新共识机制。

 

银行的确认工作没有报酬,可归为银行执照所附带的责任。因为避免了无谓的挖矿,交易效率大增。因为节点可靠,交易纪录的可靠度得到保障。越大的银行,越有资源、能力增加所需要的电子设备,也越有动机维持加密法币的稳定。

 

加密法币区块链仍是一个开放系统,信任节点或是其他节点都可参与组建新区块,报酬来自于每一笔交易所附代的交易费。如果希望小额交易能免除交易费,只需规定每一个区块,保留固定的空间给不含费用的小额交易。 

掉了电子钱包,如同掉了普通钱包内的现钞。如果电子钱包内的重要信息已有备份,遗失者不需要靠好人好事的发生,即能失而复得。简而言之,加密法币将比现钞更具优势。

 

虽然政府可以采用实名制的电子钱包,个人认为并不是明智的选项。只有维持匿名性,加密法币才能真正取代纸钞、硬币。

 

现今防止洗钱的策略和措施,一样可用在加密法币上。对所有非由银行和其他合法金融机构的加密法币交易,可定一个上限,例如1万新元,同时限制个人拥有电子钱包的数量。

 

现今各国央行都面临伪钞的问题,加密法币有真正解决防伪的可能,是政府单位可以思考并研拟发展的方向。当然执行面会产生许多挑战,如同任何重大政策的推动,应当从试点起步,推动加密法币尤须慎重。

 

面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政府可采取不同的态度。个人认为,与其让新科技牵着鼻子走,还不如正面地拥抱,转为增加人民福祉的工具。

 作者:段锦泉
原题为“段锦泉:加密货币在新金融时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