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6534
36氪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Insight Overseas」,是36氪新建立的栏目。

在这个栏目中,36氪将为你精选并翻译来自国外的优质文章,为你带来海外商业世界的最新洞见和成功方法。

作为一位体验过东西方不同工作文化的人,作者对微信这一应用程序在中国工作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本文作者Michelle Zhang,原文题目WeChat blurs work and life in China。

本文共计 2405 字,阅读需要约 7 分钟。

文 | Michelle Zhang

译 | 喜汤

对于在中国工作的人来说,使用微信是不可避免的。它已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款手机应用居然有了文化意义,是不是让人感到惊讶?不过说实话,微信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和周围的人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区分职业与个人生活的界限,举例子来说吧: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当你在工作状态下遇到某人时,你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工作关系。你可以加他们的LinkedIn,给他们发工作邮件。但是不能加他们的Facebook,或者给他们的手机上发消息。换言之,你必须尊重两者的界限。

当然,模糊工作和个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月或数年才能培养起来的微妙过程。如果对象是同事,也许几个月后你就能随意地参加一些办公室的社交聚会。如果对象是老板的话,估计永远都不可能这样了……即使是今天,当我看到一些前任经理在我的Facebook上给出建议时,我都会感觉不寒而栗。

我的观点是:在北美,我们倾向于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中国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间的界限

然而在中国,拜微信所赐,产生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不仅工作和私人空间的墙壁被打破,仿佛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来。可以说微信已经垄断了中国人和科技之间的互动。它已经取代了电子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甚至不止这些。我的微信主页的截图一目了然——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在美国,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沟通。他们住在加拿大,这是一种保持联系和免费通话的简单办法。多年来,我把微信的使用领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当我与中国团队合作的时候,我对微信的看法开始改变。我被拉进微信群里,立即就和我还没见过的同事联系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他们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样,用户可以分享图片、文章并且更新状态。

例如,在认识我们的销售主管之前,我已经知道她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因为这是她的头像,朋友圈里也分享过。我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维已然派不上用场了。我到底应不应该看这个?我感觉不应该啊。

想象一下,当这个残酷的现实与我长期以来的习惯格格不入时,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间,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寒问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灯片上的一个数据,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还有的时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关新闻,或者可爱的表情包。我应该把这些人看作朋友还是同事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崩塌。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微信对工作文化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一开始,我在工作和私人这两个领域苦苦挣扎。现在我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了,我相信这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微信的产品设计鼓励用户使用更全面的数字身份,而这反过来又让人感觉更真实,仿佛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结合体。这个产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拉近与同事的距离。微信可以加快建立关系的速度,促进外部信任,这在中国这个看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尤其重要。我的销售同事们在与客户建立联系时,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并以此作为他们的主要联系工具。

其次,这样的即时通信保证了任务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问题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微信解决,为什么还要发邮件呢?微信的随意性也让削弱了人对工作的抵触。我过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机解决问题,毕竟在北美这可能说明你在偷懒。但在中国,这一准则并不适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你可能没法选择离开手机了。很明显,中国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视为一种常态。讽刺的是,中国人认为这是勤劳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会像在西方那样引发激烈的抗议。

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在下班后回复微信,但我不认为它对我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困扰,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我的幸福指数也没有因此而降低。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是技术塑造文化呢,还是文化塑造技术?

我认为,是微信改变了行为。五年前,当我在中国工作时,微信还是“无名小卒”呢。当时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说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认识了某个人,然后双方都接收后才会将这种关系逐步延伸至个人领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将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这样的产品会改变北美人们的行为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倾向于相信它可以改变。撇开文化差异不谈,我认为探究一个人的整体身份(不止限于工作,还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认,促进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在面试中问关于兴趣爱好的问题呢?为什么公司会资助社会活动来帮助员工了解彼此呢?

但现实情况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竞争产品细分了市场,我们的数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后,现在想要改变它会是极其困难的。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微信要把一切都管起来!

这两种工作文化有孰优孰劣之分吗?我认为没有一个客观确凿的答案。虽然说东西方的技术我都有所体验,但我必须说微信赢了。

在中国,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