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下的中美贸易战

大国博弈下的中美贸易战

10434
徐瑾:八十年代日美贸易战也相当激烈,今天中国是不是当年日本?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源自社会推动,贸易战源起经济,根源在政治,解决还是在外交。
 2018,又一个戊戌年。

中国“两会”期间,关于中美贸易纠纷已经有不少讨论,刘鹤两会期间的访美引人注目,之后易纲出任央行行长,亦被认为是用有留美经验的技术官僚力图加大对美沟通。随后,特朗普方面长久以来对于公平贸易的口号终于迈出实际一步,宣布将对中国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新关税。一时之间,社交媒体对于中美贸易战的讨论铺天盖地。

如何看待这一情况?首先应该看到,美国的第一波举措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多么严重。特朗普计划加征关税商品价值600亿美元,听起来不少,但是对比中国出口规模,占比并不大。按照中国海关数据,2017年中美贸易总值为3.9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91万亿元。中国出口总规模则达到15.33万亿元人民币,合2.26万亿美元。与之相比,目前600亿美元商品占2018年中国预计总出口规模不足2.5%,实际影响并不大。

虽然加征关税的直接影响并不巨大,但是战略意义明显。中美双方贸易关系恶化是不争的事实,在美国宣布加征关税之后,中国商务部在3月23日表示拟对约3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对比美国的600亿美元,中国30亿美元的应对,关键并不是外界所认为软弱回应与否,而是双方报复性政策的开始,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性在加大。

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看贸易战?表面上,中国确实对美国收获了不少贸易顺差。按照中国官方数据,2017年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顺差1.87万亿元,合2780亿美元;美方统计口径则是3750亿美元。

然而,顺差逆差的经济学含义并不是那么简单,并非逆差国一定吃亏,顺差国一定占便宜。诸多国际贸易的研究已经指出,美国贸易逆差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这是各国不同经济要素配置之下的合理性问题。在中美贸易逆差背后,实际上是以中国为核心整合了东亚板块的网络式加工链条,并最终体现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换言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代表东亚板块实现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一个证据是,虽然中国对美国保持庞大顺差,对东亚其他国家却维持几乎同样庞大的逆差。实际上,这个故事并不新颖,中国占有顺差,只是东亚与美国固有贸易的延续,过去是日本,今天是中国,未来可能是印度越南。

东亚板块作为全球合作链条中制造业的重镇,本质上是承担了与美国不同的经济分工角色。基于东亚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勤劳而有素养的产业工人队伍、重商主义政府的各种支持以及自我放大的合作网络效应,在具有技术强传播性的制造业中,不断累积对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与贸易优势,只不过是100年前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早已论说清楚的实现演绎而已。对美国而言,美国在商品贸易逆差的同时,服务业则积累着庞大的顺差,也正反映了美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更重要的是,美国制造业工人看得见的损失背后,对应着看不见的美国消费者福利提升。问题在于,经济学的道理,特朗普之类政治家是真不懂还是假装不懂?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背后其实更多是社会推动,特朗普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的政策正是集体情绪的映射。我去年曾经去美国游学,题目正是全球贸易,拜访了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等机构,在交谈中,一方面感觉到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贸易政策转向,导致官僚部门有全盘推翻过去计划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感受到美国各界对于中国贸易赤字的情绪。

除了贸易顺差,美国商界也很在意市场准入。过去商界持续支持中美友善,如今情况则有了微妙变化。就科技行业而言,典型如“中国制造2025”文件,是国内诸多产业政策之一,而在海外却是极大刺激,在我游学交流中频繁被提及,他们从中感受到了不仅是中国科技行业的追赶,更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味道,这显然是美国政商两界都感到不安的因素。

从特朗普这次加征关税,比起金额,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加征关税行业,聚焦于科技行业,分别是先进信息技术产品、自动化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现代轨道交通装备、电动和其他“新能源”车辆、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其他高性能医疗器械。这就不单单是贸易逆差问题,而是战略高地的争夺问题。

八十年代,日美贸易战也相当激烈,今天的中国是不是当年的日本?我曾经问过不少美国人,他们回答都会说中国和日本最大不同在于体量,毕竟中国人口十倍于日本。更重要的是,中国和日本不同在于,日本和美国之间只是贸易红利的分配问题,双方对于日本最终会加入西方系统这点并无异议。今日局面的复杂性在于,中美间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差距,中国试图提供的全球治理秩序与美国设想明显存在差异。

策略地说,在今日美国看来,中国和日本不同。对民主党而言,中国是以前的日本,但规模更大,对于共和党尤其新保守主义而言,除了日本之外,中国很可能让他们想起苏联。西方对于中国最终遵循西方系统游戏规则开始失去信心;对于中国而言,挫折之下,开拓自身的全球体系也成为替代方案,如此叠加,使得双方摩擦日益加剧,从南海冲突、亚投行风波、一路一带、国进民退等议题均可见端倪。

中美之间,信息误读始终存在。比起叫嚣强硬应对,弥合不必要的信息误读显然更为重要。90年代之后,中国重新加入了全球市场,尤其是享受了加入WTO的巨大红利,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十五年保护期已经过了,中国承诺的市场化改革却引发了欧美诸多猜疑,交涉中,西方和中国双方彼此都感到了不少挫折,一方面指责中国没有做到承诺,中国则再次感受到被排斥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拒绝。

在年初做客第一财经头脑风暴时候,当主持人骆新问2018年的黑天鹅的时候,我的答案是WTO。如果WTO死去,中国面临的贸易挑战将会巨大,如今美国抛出的加征关税只是开始。而如果WTO系统死去,其原因绝不仅仅是美国一意孤行的不配合与退出,而其结果对于中国将是灾难性的。

不少人热衷于出台各类应对政策,但是各种软性策略遭遇强硬冲突的时候可能无法奏效。与其冒冒失失问下一步该如何,不如回头认真复盘上一步。

目前关税纠纷只是开始,贸易战表面源起于经济,其根源却在于政治,解决思路还是在于外交。基辛格曾经说,21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越来越分散;一方面越来越全球化,而且至少会有6大强权: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中国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新的政治经济周期启动。全球化对于中国过去是春风丽日,未来中国人或许将和其他人一样,体会全球化暴风骤雨的一面。